
督責策勵。 宋 蘇轼 《與吳秀才書》之二:“有書與 子野 ,更督其南歸,相過少留,為僕印可其所已得,而訶策其所未至也。”
“诃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诃策(hē cè)主要指“督責策勵”,即通過督促、責備的方式激勵他人進步。例如宋代蘇轼在《與吳秀才書》中寫道:“诃策其所未至也”,意為通過批評來促進對方改進不足之處。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能含“嘲笑、譏諷”之義,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推測可能是對“诃”字單獨含義的引申,但需注意古典文獻中該詞主要用于積極語境,如師長對學生的教導。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正式文體,例如:
建議參考蘇轼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獲取更詳細用例。
《诃策》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達對于言辭的諷刺和嘲笑。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和“策”。共有8畫。下面将進一步介紹《诃策》的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漢字書寫方式、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诃策》的部首是“讠”和“策”。
“讠”是獨立的部首,在漢字中表示和言語相關的含義。
“策”是獨立的部首,在漢字中表示和計謀、策略等相關的含義。
整個詞語共有8畫。
《诃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蘇武傳》一書中,用于諷刺和嘲笑真實的才智和智謀。
繁體字形為「該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
對于《诃策》這個詞,古代的寫法與現在的大緻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诃策》的例句:
1. 他的演講完全是在《诃策》。
2. 這篇文章中的觀點充滿了《诃策》。
3. 他幽默地使用了《诃策》去戲弄朋友。
與《诃策》相關的組詞有:
诃子(嘲笑孩子)、诃諷(嘲諷、諷刺)。
《诃策》的近義詞有:
戲诃、谑诃。
《诃策》的反義詞是正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