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皆用,都用。《管子·國蓄》:“王者不可畢用,故五者徧行而不盡也。” 馬非百 新诠:“《國準篇》雲:‘請兼用五家而勿盡也。’又雲:‘五家之數,皆用而勿盡’《輕重戊》雲:‘并用而毋俱盡也。’即此‘徧行而不盡’之意。”
(2).周遊,到處行走。《荀子·性惡》:“足可以徧行天下,然而未嘗有能徧行天下者也。”
(3).普遍施行。《漢書·高帝紀下》:“從入 蜀 漢 ,伐 楚 ,賞未徧行,今封此,何功?”
(4).佛教語。指任何認識發生時,都會生起的心理活動。因帶有普遍性,故名。 清 龔自珍 《通明觀科判》:“初禪第二支之觀,又為四支如左:觀心行。大行。徧行。隨意。”
“徧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中“徧”是“遍”的異體字(現代已統一用“遍”),讀作biàn,意為普遍、全面;“行”讀作xíng,意為施行、行走或行動。組合起來有以下兩種常見解釋:
普遍施行
指某種規則、政策或行為在廣泛範圍内被推行。例如《漢書》中“徧行天下”可理解為某種政令全面施行于各地。
走遍各處
表示足迹遍布某個區域,如“徧行山川”即走遍山川大地。該用法常見于古籍中對遊曆或考察的描述。
由于“徧”字已不常用,現代語境中建議使用“遍行”。若您遇到具體古文用例,可提供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