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万劫不復 ”。
万劫不复(wàn jié bù fù)是一个具有强烈警示意味的汉语成语,源自佛教概念,现多用于形容灾祸深重或处境险恶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其详细解析如下:
“万劫”
“劫”(梵语kalpa)为佛教时间单位,指极漫长的周期。一劫包含世界“成、住、坏、空”的完整循环,“万劫”喻指时间无限久远,引申为无数次灾难或永恒轮回的厄运。
来源参考: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对“劫”的释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不复”
“复”意为恢复、回转,“不复”即永远无法恢复,强调后果的不可逆转性。
《汉语大词典》
定义:“谓永远不能恢复。极言灾祸之深重。”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101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表示永远不能恢复(多指人的处境或名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41页
指因深重灾难或重大错误,导致陷入永无翻身之日的绝境,强调后果的终极性与不可挽救性。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中写道:
“倘使连这一点反抗心都没有,岂不就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此句以“万劫不复”批判丧失抗争精神导致的永久性人格沉沦,凸显成语的批判力度。
来源: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1926年)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及严肃论述,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庄重性,避免轻率套用。
“万刼不复”是“万劫不复”的异体写法,其中“刼”为“劫”的异体字。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永远不能恢复,常形容人或事物陷入无法挽回的绝境。该成语源自佛教术语,“劫”是梵语“kalpa”的音译,代表极长的时间周期(约43.2亿年),“万劫”即无限漫长的时间跨度,强调彻底毁灭后的不可逆转性。
二、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用法特点:
三、近反义词
四、使用注意 现代规范写作应为“万劫不复”,“刼”属异体字,正式场合建议使用标准写法。该成语含宗教哲学色彩,日常使用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半月刊八千卷楼藨草避远拨灭餔歠裳帏承明城苑大伦登山陟岭點洗恩煦方骧犯患非想非非想处天風雷之變逢贤把赠分会耕敛孤遗旱冰懽心涧谷徼劫交涉稽度吉玉开颐阔论燎疱立马追镫龙尾道马邓密撰霓幢浓缛平吉墙花柳轻度轻沙侵攘亲土人亡邦瘁善哉沙溆舌辨设厨胜过市井气松菊缘邃路锁厅试条桑体逊沩仰五怸小半活歇家戏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