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言。 唐 李翺 《釋懷賦》:“進藎言而不信兮,退遠去而不獲。”
“荩言”一詞較為生僻,且未在常規詞典或文獻中被廣泛收錄。根據漢字拆分釋義:
“荩”:本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荩草”,可作染料或藥用。古漢語中亦有“忠誠”之意,如《詩經》中“王之荩臣”(忠臣)。
“言”:指語言、言論或說話。
組合解析可能存在兩種推測:
建議:
荩言(jìn yán),又稱勁言,是指直截了當、直言不諱的言辭,尤指對上級或有權勢者敢于直言谏诤的話語。
荩言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共有9個筆畫。
荩言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路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逵無怍,則荩然而善談。”意思是說君子對待天下人都沒有偏心之處,因此可以毫不避諱地暢所欲言。
荩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荊言。
在古時候,荩言的字形稍有不同,寫作荩言。
1. 他毫不畏懼地發表了自己的荩言,引起了廣泛的讨論。
2. 在那個封建社會中,言論受到嚴格限制,很少人敢于大膽荩言。
1. 論荩:指直截了當地辯論或辯駁。
2. 荩途:指充滿艱險和阻礙的道路。
3. 荩蕪:指雜草叢生,荒蕪不生的景象。
直言、坦言、正言、實言
忌言、避諱、回避、婉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