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洋,漫無邊際。 漢 王充 《論衡·案書》:“ 齊 有三 鄒衍 之書,瀇洋無涯,其文少驗,多驚耳之言。”
“瀇洋”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水深廣、漫無邊際的樣子,多用于形容水域或文章的宏大浩瀚。例如:
“瀇洋無涯,其文少驗,多驚耳之言。”(出自東漢王充《論衡·案書》)
需注意與“汒洋”(máng yáng)區分:
“瀇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如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論衡》等權威古籍或詞典釋義。
《瀇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大海或廣闊的水域。
《瀇洋》的部首是水部,它由五個筆畫構成。
《瀇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伐木》:“瀇洋洋,汩沒萑葦。”這句詩表達了廣闊的水域和茂密的水生植物。後來,《瀇洋》逐漸演變為代指大海和廣闊的水域。
《瀇洋》的繁體字為「瀩洋」。
在古代,瀇洋的字形略有不同。它采用「氵」作為水部的偏旁,下面是「或」字的變體。整體形狀稍微扁平,表示水面的寬廣,漫渺無際。
1. 眺望遠處的瀇洋,心中充滿了甯靜和宏大的氣息。
2. 那位航海家探索了無數瀇洋,開辟了海上的新航線。
1. 瀇洋海:指無邊無際的大海。
2. 瀇洋大海:形容海洋的廣闊浩渺。
3. 浩瀇洋洋:形容水勢浩大、無邊無際。
海洋、大海、海域
陸地、内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