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位。《詩·大雅·皇矣》“憎其式廓” 毛 傳:“憎其用大位,行大政。”《後漢書·公孫述傳》:“今君王之聲聞于天下,而名號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依歸。”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學士記》:“ 憲宗章武孝皇帝 以 永貞 元年即大位。” 清 昭槤 《嘯亭續錄·佛典屬》:“ 廉親王 允禩 等覬覦大位, 錫公 首發逆謀。”
(2).顯貴的官位。 漢 蔡邕 《陳太丘碑》:“ 潁川 陳君 ,絶世超倫,大位未躋,慙於 臧文 竊位之負。”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然則高才無貴仕,饕餮而居大位。”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上》:“是以君子在大位而攻小人,主上則以為竊弄威福也。”
大位在漢語中主要有三重含義,分别對應不同語境:
指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的位置,即皇位、帝位。此義項源于古代政治制度,強調地位的至高無上性。
例證:
《宋史·嶽飛傳》載宋高宗擔憂嶽飛"握重兵,據大位",體現對皇權穩固的憂慮。
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暗含對"大位"正統性的反思。
泛指社會體系中的高階職位或重要地位,強調權力與責任。
例證:
《三國志》評袁紹"據大位而智術短",批判其居高位卻缺乏治國才能。
現代語境中"居大位者需擔大責",強調權責對等原則。
數學術語中指數字的位數,尤指高位數值。
例證:
在十進制運算中,"大位對齊"是豎式計算的基礎規則,如:
$$ begin{align*}
& phantom{0}256
- & phantom{0}189
hline
& phantom{0}445
end{align*}
$$
需保持百位、十位等大位縱向對齊。
權威參考來源:
“大位”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分析:
一、核心含義
帝位
指封建社會中君主的統治地位,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後漢書》提到“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依歸”,唐元稹《翰林承旨學士記》中“憲宗章武孝皇帝以永貞元年即大位”。此義項在《詩經》《三國演義》等典籍中均有體現,如“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
顯貴官位
泛指社會或官場中的重要職位,如《陳太丘碑》中“大位未跻”指未獲高位,南朝劉孝标《辯命論》提到“饕餮而居大位”諷刺德不配位者。
二、引申與使用
三、文獻例證
“大位”兼具具體(帝王權位)與抽象(社會高位)雙重指向,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百口同聲班點半瓶子醋變格不敢高攀不務空名才數晨極沉着匵護撫弦告誡謌行公格關閡孤鴻寡鹄過五關盍稚後生小子黃線傘宦族花鹽貨積奬育劍镡竭悃舊惡九歌踡屈捐勢扣人心弦鹍瑟來因去果陵岡靈鞉理冤摘伏鎂磚門面話銘心镂骨冥虛蓬居樸強憑高萍飄葡糖錢金秦晉之盟奇缺驅逼三郎神影壽夭鼠耳巾庶叔殊形讨繹忤恨香綿洩注西陵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