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没有意义。《汉书·高帝纪下》:“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甚亡谓也。” 颜师古 注:“亡谓者,失於事宜,不可以训。”
(2).指无意义之事。《汉书·杨王孙传》:“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於亡用,不损财於亡谓。”
“亡谓”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亡”(通“无”)和“谓”(言说、意义)构成,字面意为“无意义的话”或“无价值的言论”。以下是具体解析:
词义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汉书·高帝纪》中“毋(亡)谓天下险,遂可侮”,此处“亡谓”指“不要认为”,引申为“不可轻率断言”。后世逐渐演化为否定性评价,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谓”为“论难曰谓”,强调“亡谓”即“无需争辩的无益之辞”。
语义分类
现代应用
当代语言使用中,“亡谓”因古雅生僻而较少出现,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或方言考据时仍具学术价值。例如,江淮官话部分区域保留“亡谓”表达,意为“白费口舌”。
参考资料
“亡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进行综合解释:
没有意义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场景,指事物缺乏实际价值或内涵。例如《汉书·高帝纪下》中“甚亡谓也”即批评某些行为不合时宜、无意义。
指无意义之事
引申为具体指代无意义的行为或事物。如《汉书·杨王孙传》提到“损财於亡谓”,强调不应当为无益之事耗费资源。
多见于古代典籍,用于批评不合时宜、徒劳无功的行为,或表达对虚耗资源的否定态度。例如古代奏议中常用“亡谓”评价政策弊端。
需注意与“亡”的其他含义(如逃亡、死亡)区分。例如提到“亡谓指死亡的消息”,这一说法未见于多数权威文献,可能是对个别语境的误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倍日并行边障裱手步挽长天老日阐士辰晷纯正打眼目大有作为雕笼钓战递兴东捱西问东风坊额发怒冲冠凡子分拆分片包干坟埏覆部负言傅延年芣苢懽伯皇仪化杖颒沐箭步尖冷计功行封积谷吉金进退触篱继统溜干二净路边抹墙欧苏砒礵起路气头上仁子桑葚生禽失常时乖运舛守默税务遂达沓杯擡手甜馨抟香弄粉托腮瓦藓温寒物在人亡仙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