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死重義的意思、輕死重義的詳細解釋
輕死重義的解釋
見“ 輕死重氣 ”。
詞語分解
- 輕死的解釋 以死事為輕,不怕死。《老子》:“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管子·法法》:“上好勇 * 輕死,上好仁 * 輕財。” 三國 蜀 諸葛亮 《将苑·情勢》:“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
- 重義的解釋 .謂以道義為重。 漢 桓寬 《鹽鐵論·錯币》:“古者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 明 何景明 《放歌行》:“自昔慕豪勝,重義還輕身。”.謂看重義氣。 明 何景明 《懷舊吟贈阮世隆》:“知君重義多豪
專業解析
“輕死重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思想的成語,形容一種将道義置于生命之上的崇高精神境界。其核心含義如下:
-
字面與核心釋義
指輕視個人生死,将道義、原則、承諾或情誼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具體表現為為了維護正義、履行承諾、報答恩情或幫助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它體現了儒家思想中“舍生取義”的價值觀,強調精神追求高于物質存在。此釋義綜合了古代典籍的核心思想。
-
思想淵源與典籍出處
“輕死重義”的觀念深受先秦諸子思想影響,尤其與墨家、儒家、遊俠精神相關:
-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其信徒(墨者)為踐行道義或幫助弱小國家抵禦侵略,常有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犧牲精神。《淮南子·泰族訓》提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這體現了為義輕死的實踐。
- 儒家: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這些論述奠定了“重義輕生”的理論基礎。
- 法家(對現象的觀察):韓非在《韓非子·五蠹》中批評了當時社會上崇尚私鬥、輕視法令的“俠以武犯禁”現象,其中提到“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廉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雖為批判,但也側面反映了當時部分人将個人義氣(有時是狹隘的)置于法律乃至生命之上的社會風氣,可視為“輕死重義”的一種表現(盡管韓非認為其有害)。
- 《史記》中的體現: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記載了許多重然諾、輕生死的俠士事迹,如朱家“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生動展現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輕死重義精神。
-
現代理解與價值
在現代語境下,“輕死重義”主要指一種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犧牲精神。它強調:
參考資料來源
- 釋義核心思想:《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相關概念(如“舍生取義”、“重義輕生”)的解釋。
- 思想淵源與典籍:《論語》(中華書局點校本)、《孟子》(中華書局點校本)、《韓非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淮南子》(中華書局點校本)原文及權威注疏。
- 現代價值闡釋:相關倫理學、中國哲學史研究著作(如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等)中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輕死重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īng sǐ zhòng yì,其核心含義是以義氣為重而不懼死亡,強調将道義置于生命之上的價值觀。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1.基本釋義
- 輕死:輕視死亡,即不畏懼死亡。
- 重義:重視道義、情義,将義氣視為最高準則。
- 整體可理解為“為維護義氣或道義,甘願冒生命危險”,常見于描述俠義精神或忠義之士的行為。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舊唐書·崔融傳》,原文為:“若乃富商大賈,豪宗惡少,輕死重義,結黨連群。”此處用于描述某些群體為義氣而團結、甚至不惜性命的特點。
3.用法與語境
- 詞性結構:聯合式成語,含褒義色彩。
- 適用對象:多用于形容俠義之士、忠勇之人,或特定群體(如古代遊俠、商賈等)的行為準則。
- 語法功能: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例如:“秦人輕死重義的價值追求,構成其文化特色。”
4.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輕死重氣、輕身重義。
- 文化關聯:與儒家“舍生取義”、墨家“赴湯蹈火”等思想有相通之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義”的推崇。
5.延伸解讀
- 曆史背景:古代社會動蕩時期,義氣常成為維系群體生存的重要紐帶,“輕死重義”反映了特定時代的價值觀。
- 現代意義:雖不鼓勵盲目冒險,但可引申為對原則的堅守,如為正義事業不畏艱險。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用例或演變,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白鳳霸圖睬理側室饞食觸動醇粹春務春酎存潤錯過憺折擔水向河裡賣封火耕犂拐子官儀貴客過硬海仙杭紡皓發毫毛不犯畫卵雕薪花團錦簇嘉卉狡悍嬌怯怯疾疢毄力徑造謹題悸心誇恣匮乏轑铛老油子靡薄庖霜樸愚齊首铨部折腳铛深自砥砺蛇蛇食醫數米量柴鼠思私閑歲日索盡枯腸填縫團茅文糞溫習無始無終五韪銜羁消腸酒卸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