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臼與杵。舂糧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搗棒。《易·繫辭下》:“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三國志·魏志·阮籍傳》“官至步兵校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蘇門山 有隱者,莫知名姓,有竹實數斛,臼杵而已。” 劉半農 《學徒苦》詩:“臘月主人食糕,學徒操持臼杵。”
臼杵是漢語中由兩個相關器具名稱組成的複合詞,分别指代古代舂米工具中的“臼”與“杵”,後引申為協作關系的象征。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權威來源角度分述:
臼(jiù)
指石制或木制的凹形容器,用于盛放谷物。
《說文解字》:“臼,舂臼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訂本)。
杵(chǔ)
指一頭粗一頭細的棒槌,用于搗擊臼中谷物脫殼。
《康熙字典》引《廣韻》:“杵,搗物槌。”
來源:《康熙字典》(同文書局影印本)。
“臼杵”合用後超越具體器物,衍生出兩層含義:
協作象征
因臼與杵需配合使用,比喻事物相互依存或人際合作,如成語“臼杵之交”形容密切配合的夥伴關系。
《漢語大詞典》釋義:“臼與杵。喻指相依或合作。”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勞動意象
作為農耕文明的典型工具,常出現在詩詞中代指辛勤勞作,如宋代陸遊《村居》詩:“臼杵聲中寓歲豐。”
來源:陸遊《劍南詩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先秦文獻《易·系辭下》已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印證其曆史淵源。漢代《淮南子·說林訓》進一步以“臼杵相宜”比喻事物契合,成為哲學隱喻。
來源:
“臼杵”本義為舂米工具,因功能互補的特性,在漢語中逐漸演化為協作共生的文化符號,其釋義需結合器物功能、文獻用例及哲學隱喻綜合理解。
“臼杵”是漢語詞彙,拼音為jiù chǔ,指古代用于舂糧食或其他物品的工具組合,由“臼”(容器)和“杵”(搗棒)構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臼為石制或木制的容器,杵是與之配套的搗棒,兩者配合使用可将谷物脫殼或搗碎。這一工具組合在農耕社會中具有重要實用價值。
曆史文獻記載
結構與用途
延伸與示例
注意:需與“杵臼之交”(指不計身份的交友)區分,後者拼音為chǔ jiù,詞序和含義均不同。
白夾飽計本草綱目辯章荜門不一端憯恸恻憫長湯屋禅坐陳胔炊餅到差詄菪底碼抖搜惰慵獨頭政治二惑廢除斐爾烽子歌撰宮掌國是黑暗話霸幻數绛縷谏過盡先輯瑞九規齎用巨雀考籃可甚克勝苦楚揆量賴潑皮懶人籠鈎謀術穆蔔難心遣詞入海算沙三點水三笠辭色厲膽薄替違通鼻子頹缺駝裘緯車微獨鄉讪西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