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杵的意思、臼杵的詳細解釋
臼杵的解釋
臼與杵。舂糧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搗棒。《易·繫辭下》:“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三國志·魏志·阮籍傳》“官至步兵校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蘇門山 有隱者,莫知名姓,有竹實數斛,臼杵而已。” 劉半農 《學徒苦》詩:“臘月主人食糕,學徒操持臼杵。”
詞語分解
- 臼的解釋 臼 ù 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制成,中間凹下。 形狀像臼的:臼齒。 筆畫數:; 部首:臼; 筆順編號:
- 杵的解釋 杵 ǔ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杵臼。砧杵。杵臼交(舊稱互相不嫌貧賤的朋友)。 用長形的東西戮:杵了他一拳。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臼杵”是漢語詞彙,拼音為jiù chǔ,指古代用于舂糧食或其他物品的工具組合,由“臼”(容器)和“杵”(搗棒)構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臼為石制或木制的容器,杵是與之配套的搗棒,兩者配合使用可将谷物脫殼或搗碎。這一工具組合在農耕社會中具有重要實用價值。
-
曆史文獻記載
- 《易經·繫辭下》提到“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強調其對民生的重要性。
- 《三國志》注引南朝裴松之的描述,提及隱士生活簡樸,“有竹實數斛,臼杵而已”。
-
結構與用途
- 臼:獨體結構,形似盆狀容器;
- 杵:左右結構,長棒狀工具。
兩者配合可完成脫粒、研磨等工序,也用于搗藥、捶衣等場景。
-
延伸與示例
- 現代漢語中,“臼杵”多用于描述傳統工具,如詩句“臘月主人食糕,學徒操持臼杵”(劉半農《學徒苦》)。
- 日本大分縣有地名“臼杵市”,源于曆史典故,但此用法屬專有名詞,與中文詞義無關。
注意:需與“杵臼之交”(指不計身份的交友)區分,後者拼音為chǔ jiù,詞序和含義均不同。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臼杵一詞是指一種用于磨碎谷物的工具。它由兩部分組成:臼和杵。臼的拆分部首是口,杵的拆分部首是木。臼共有5畫,杵共有7畫。
臼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使用臼杵作為磨碎食物的工具,幫助他們進行食物加工,所以這個詞逐漸形成并傳承至今。
在繁體中,臼杵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任何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小的差異。不過,臼杵的基本形狀和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奶奶用臼杵把谷物磨成了面粉。”
關于組詞,可以用臼杵構成新詞,如“臼杵磨”、“臼杵槌”。
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我無法給出與臼杵相關的具體詞語。對此我很抱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