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走弯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轡, 潘岳 《丑妇》之属, 束晳 《卖饼》之类,尤而效之,盖以百数。”参见“ 枉轡学步 ”。
“枉辔”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ǎngpèi,其核心含义为“走弯路”,既可用于字面意义的道路迂回,也可引申为做事方法不当或学习过程中绕远路、效率低下。以下是具体解析:
基本释义
字面指“走弯路”,如《文心雕龙·谐隐》中潘岳《丑妇》等作品被刘勰批评为“枉辔”,即创作时偏离正途,徒费心力。引申义则强调行为或思维上的迂回低效,例如机械模仿他人而忽视自身特点。
相关成语与引申
成语“枉辔学步”出自《文心雕龙》,与“邯郸学步”同义,比喻盲目效仿导致失败。例如提到,该成语常用于批判文学或学术中缺乏创新的模仿行为。
经典出处与语境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文学理论著作,带有批判性色彩。刘勰以“枉辔”评价某些文风,实为强调创作应遵循正道,避免因追求形式而迷失本质。
总结
“枉辔”既是对具体行为的描述,也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反思。其衍生成语“枉辔学步”更成为批评教条主义的重要表达。
《枉辔》是一个常用的词语,意为不经意地掌控方向,没有实际作用。
《枉辔》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林(木头)和辛(刀兵)。它共有10画。
《枉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马车。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马车上的辔头(掌控马的方向的道具)徒然地摇晃,没有实际掌控马匹的作用。
《枉辔》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枉轡」。
根据古代石刻文物和古籍中的记载,古时候「枉辔」的写法并不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枉辔」的形状和结构存在着差异。
1. 他对这个项目的管理只是形式上的,完全是枉辔一番。
2. 这个政策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枉辔而已。
枉然、枉费、枉然、枉法
徒劳、白费、徒然、无益
有效、有益、成效、果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