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制造铠甲的作坊。《北史·王峻傳》:“詔決鞭一百,除名配甲坊,蠲其家口。”《資治通鑒·梁元帝承聖三年》:“帝怒,於是 裴 ( 盧裴 ) 庶 ( 李庶 )及尚書郎中 王松年 皆坐謗史,鞭二百,配甲坊。” 胡三省 注:“甲坊,造甲之所。”《續文獻通考·兵十四》:“﹝ 遼聖宗 統和 ﹞四年三月,詔 平州 節度使 達裡庫 甲鎧闕,取於 顯州 之甲坊。”
(2).指甲坊署。《新唐書·百官志三》:“總署二:一曰弩坊,二曰甲坊。主簿一人,正八品下;録事一人,從九品下。”《續文獻通考·職官六》:“ 泰和 四年復併甲坊、利器兩署為軍器署。”
“甲坊”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例如:
這類作坊屬于古代軍事手工業體系,承擔着兵器制造的重要職能。
唐代開始成為正式機構,屬于軍器監下屬部門:
該詞常出現在古代刑罰記載中,因铠甲制造屬于重體力勞動,成為發配犯人的場所。如《北史》中“除名配甲坊”即指剝奪官職後發配至铠甲作坊服役。
注:部分網頁(如)将“甲坊”解釋為成語“力量強大”,此為現代誤用,實際古代文獻中并無此引申義。
甲坊(jiǎ fā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甲”為第一部首,總共有甲、乙、丙、丁等十個部首,表示甲骨文中最早的一類文字;“坊”為第四部首,表示與田字有關的字義。
甲坊的拆分部首分别為:“田”和“攵”。其中,“田”為甲坊的部首,表示田地和農業;“攵”為一個獨立的筆畫,表示行動、動作的意思。
甲坊這個詞來源于甲骨文和金文,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文字形式。它是中國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甲骨文由商朝時期的蔔辭和銘文演變而來,主要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用作預測吉兇和記錄曆史事件。
甲坊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甲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甲坊在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相比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字形和意義。古時候甲坊的寫法更為繁雜,需要通過研究甲骨文來了解其具體形态。
以下是甲坊的例句:
1. 他的書房裡擺滿了甲坊器物。
2. 她正在研究甲坊文化的發展曆程。
甲坊的近義詞包括:甲方、甲方社區。
甲坊的反義詞為:乙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