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王烈的意思、王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王烈的解釋

傳說中的神仙名。傳說他常服黃精及鉛,年三百三十八歲,猶有少容。登山曆險,行步如飛。一次獨入 太行山 ,見山破,石裂數百丈,中有青泥流出如髓。搓之成丸,隨手堅凝。氣如粳米飯,嚼之亦然。見 晉 葛洪 《神仙傳》。 唐 王勃 《山亭興序》:“山腰半折,溜 王烈 之香膏;洞口橫開,滴 嚴遵 之芳乳。” 宋 蘇轼 《次丹元姚先生韻》:“ 王烈 亦何人, 叔夜 未可量。獨見神山開,遽飧石髓香。” 清 吳兆骞 《贈滇令巴郡葉明德》詩之四:“ 王烈 自成 遼 處士, 嚴遵 原是 蜀 遺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王烈”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道教傳說中的神仙

  1. 身份溯源
    王烈是晉代葛洪《神仙傳》記載的神仙人物,字長休,邯鄲人。傳說他通過服食黃精和鉛等丹藥,活到338歲仍保持年輕容貌,能“登山曆險,行步如飛”。

  2. 神異事迹
    他在太行山發現山體裂開處流出的青泥(稱“石髓”),搓成丸狀後堅硬如石,氣味如粳米飯。這一典故被唐代詩人王勃、宋代蘇轼等引用,成為修仙長生的典型意象。


二、東漢曆史人物

  1. 生平背景
    王烈(141-219),字彥方,太原人。少時師從名士陳寔,以德行聞名。東漢末年避亂遼東,拒絕曹操征召。

  2. 教化典範
    《後漢書》記載,他曾感化盜牛者:盜賊因羞愧而請求隱瞞罪行,王烈反而贈布鼓勵其改過。後此人拾劍守候歸還失主,成為“以德化人”的典故。


三、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用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王烈”的指向,兩者分别代表道教神話體系與儒家道德典範。

網絡擴展解釋二

王烈

王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王”和“烈”。

拆分部首和筆畫

“王”字的部首是“王”,它的筆畫數是4畫。而“烈”字的部首是“火”,它的筆畫數是10畫。

來源

“王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曆史上的一位古代将領,他名叫王烈。王烈在戰場上英勇無畏,以其勇猛的戰鬥精神而聞名于世。

繁體

“王烈”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是“王烈”,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王烈”這個詞的字形形态并沒有變化,仍然是由“王”和“烈”兩個字組合而成。

例句

1. 他在戰場上表現得非常王烈,無論敵人如何狠狠攻擊,他都毫不退縮。

2. 這位英勇的戰士以王烈的勇氣和決心保護了自己的國家。

組詞

組詞:王者、王國、王座、烈士、烈火、烈日。

近義詞

近義詞:英勇、勇猛、慷慨。

反義詞

反義詞:懦弱、膽怯、怯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