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然從風的意思、靡然從風的詳細解釋
靡然從風的解釋
同“ 靡然向風 ”。 明 李贽 《答馬曆山書》:“然非 龍谿先生 五六十年守其師説,不少改變,亦未必靡然從風,一至此也。”《明史·熊廷弼傳》:“ 魏忠賢 盜竊威福,士大夫靡然從風。” 清 王先謙 《<續古文辭類纂>例略》:“ 惜抱 振興絶學,海内靡然從風。”
詞語分解
- 靡然的解釋 .草木順風而倒貌。喻望風響應,聞風而動。《史記·平準書》:“ 彭吳 賈滅 朝鮮 ,置 滄海之郡 ,則 燕 齊 之間,靡然發動。”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 裴倫 ﹞自意振臂一呼,人必将靡然向之
- 從風的解釋 .比喻迅即附和或響應。《文子·上仁》:“喜怒形於心,嗜欲見於外,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從風。”《漢書·徐樂傳》:“﹝ 陳涉 ﹞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天下從風。”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
網絡擴展解釋
“靡然從風”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含義:形容人們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紛紛追隨某種風氣或潮流,形成群體效仿的現象。既可表示盲目跟風(略帶貶義),也可指因德行高尚而引發衆人追隨(中性或褒義)。
詞源解析
- 單字拆解:
- “靡然”:原指草木傾倒的樣子,引申為“大規模地、順從地”。
- “從風”:跟隨風向,比喻追隨潮流或趨勢。
- 整體比喻:強調群體行為受外界影響而高度一緻,類似“隨波逐流”或“一窩蜂效仿”。
出處與用法
- 最早記載:一說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德行至矣,靡然從風”;但更常見的文獻來源是明代李贽《答馬曆山書》。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描述社會現象或群體行為。
例句與語境
- 中性用法:
“這部電影引發觀影熱潮,觀衆靡然從風,影院場場爆滿。”
- 褒義用法:
“學者德行高尚,海内靡然從風,學術風氣為之一新。”
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靡然成風、靡然鄉風、一哄而起。
- 區别:與“趨之若鹜”相比,更強調群體性效仿的“被動性”,而非主動追逐。
延伸思考
該成語反映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從衆效應”,提醒人們理性看待潮流:盲目跟風可能喪失主見,但積極風尚的傳播也能推動社會進步。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史記》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靡然從風》的意思
《靡然從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對風俗習慣隨波逐流,沒有獨立的思想和立場,缺乏原則。
《靡然從風》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靡然從風》的拆分部首是革、風、從,其中革的筆畫數為9,風的筆畫數為9,從的筆畫數為4。
《靡然從風》的來源
《靡然從風》這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文學家劉孝标的《酉陽雜俎》。該書是一部記載民間故事和言行的著作,成書時間推測于南宋時期。
《靡然從風》的繁體字
《靡然從風》的繁體字為《靡然從風》。
《靡然從風》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靡然從風》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靡然從風》的例句
他在工作中總是隨波逐流,毫無獨立思考的能力,真是靡然從風。
《靡然從風》的組詞
組詞:靡麗、靡費、靡敗。
《靡然從風》的近義詞
近義詞:唯唯諾諾、隨波逐流、無原則。
《靡然從風》的反義詞
反義詞:堅持原則、獨立思考、有主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