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好的品行。《呂氏春秋·高義》:“今可得其國,恐虧其不義而辭之,可謂能守行矣。”
“守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保持良好品行或遵守行為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指堅守正道、不偏離道德規範,強調個人在行為上保持正直與自律。
例:《呂氏春秋·高義》中提到“今可得其國,恐虧其不義而辭之,可謂能守行矣”,即通過拒絕不義之事體現品行堅守。
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可擴展為遵守規則或法律,例如:
該詞源自古典文獻,但現代仍具實用性,尤其在強調道德自律或法律遵守的場景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呂氏春秋》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守行》這個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堅守正道、秉持原則。它的出現多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堅定不移地保持自己的行為準則。
《守行》這個詞由“宀”和“行”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宀”是“寶蓋頭”部首,表示與房屋相關的事物;“行”是“彳”和“行”兩個部首組成的,意為行走、行動。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守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中。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他提倡仁愛和正義,主張堅守自己的道德原則。因此,他在《公孫丑上》中使用了這個成語,以表達堅持正道的重要性。
《守行》的繁體字為「守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守行是以「守」和「行」這兩個字分别書寫成立方形和橫長方形的形态。
1. 他始終守行不渝,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
2. 面對困境,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守行。
守行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如:
1. 守正行方:遵守正道,行為正直。
2. 忠誠守行:忠誠堅守自己的原則和行為準則。
3. 守行為善:堅守善良的行為準則。
1. 守正:堅守正義,不偏不倚。
2. 守法:遵守法律,不違法亂紀。
3. 遵循:按照規定或原則行事。
1. 違法:違背法律規定,不按照規則行事。
2. 背道而馳:與原則相悖,做相反的事。
3. 放任自流:不加以約束,任其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