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褐的意思、寄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褐的解釋

(1).舊俗,為使孩子長壽而給他穿僧衣,謂之寄褐。《釋氏要覽·雜記》:“今世人護惜兒孩,遂服以僧衣,謂之寄褐。”

(2).舊稱不信教不念經隻穿道士衣服的人為寄褐。 宋 王栐 《燕翼诒謀錄》卷二:“黃冠之教,始于 漢 張陵 ,故皆有妻孥,雖居宮觀,而嫁娶生子與俗人不異。奉其教而誦經,則曰道士;不奉其教不誦經,惟假其冠服,則曰寄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源學與曆史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詞由"寄"(寄托)與"褐"(粗布衣)構成,字面指暫時穿着粗布衣物。《漢語大詞典》釋為"道家指暫時寄身道觀修行的行為",特指未正式出家者通過短期修道尋求精神寄托。明代《道藏》注疏中将此行為視為"借形修真"的過渡階段。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道教文獻,《雲笈七籤》記載:"凡俗慕道者,可寄褐宮觀,參玄問道。"其産生與唐宋時期道教宮觀制度密切相關,當時允許世俗信徒短期居住道觀修行。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此類修行者"衣褐而居,不隸道籍"的獨特身份。

三、文化内涵 據任繼愈《中國道教史》考證,該習俗反映了道教"即世修行"的思想,信徒通過短期出家體驗宗教生活,同時保持世俗身份。這種修行方式在宋元時期尤為盛行,成為銜接世俗與宗教的重要實踐形态。清代《道門通教必用集》特别強調寄褐者需遵守"三皈九戒"的臨時規約。

注:由于古籍文獻多無電子版鍊接,參考文獻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道藏》(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權威出版物紙質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寄褐”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 拼音:jì hè
    • 詞語結構:“寄”為動詞,有寄托之意;“褐”原指粗布衣,後引申為僧道服飾。
  2. 具體解釋

    • 舊俗祈壽:古代民間習俗中,父母為使孩子長壽,會為其穿上僧衣,稱為“寄褐”。這一做法源于佛教信仰,認為僧人身份能庇佑孩童平安。
    • 道士身份代稱:宋代文獻中,“寄褐”也指僅穿道袍卻不信奉道教、不誦經的人,屬于對表面信徒的稱呼。

二、文獻來源

三、補充說明

該詞反映了古代宗教文化對民間生活的影響,既有祈福意義,也隱含對“形式信仰”的批判。現代已無此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漢語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愛才如命标揚筆墨之林彩錯稱慕塵瑣沖排怆天呼地垂沒綽菜觸引黨衆道誨典史多足動物方叔風掣雷行分親龜蝸黑神槵子會鼌虎剌孩家山解援吉羅香驚魂甫定金齑玉脍舊貫記着開明紳士康白度澇疏旱溉流祉鸾花緑毛叟沒法兒冥栖攀登蟠旋爬行動物缾罍之恥頗邪千年松骞抟遒鍊三叉路砂顆幓頭沈儁石堤石首局守将素沫沓風屯亶刓剔威尊命賤吾土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