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罔两的意思、罔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罔两的解释

亦作“ 罔閬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精怪。《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杜预 注:“罔两,水神。”《史记·孔子世家》:“ 丘 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孌彼 洛 神,既非罔两;惟此水师,亦非魑魅。”

(2).喻凶恶的坏人。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五出:“腌臢打脊,罔两当直,着得随它去,路上偷饭喫。” 刘半农 《拟儿歌·铁匠镗镗》:“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罔两。”

(3).影子边缘的淡薄阴影。《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郭象 注:“罔两,景外之微阴也。”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影,非有他也。”

(4).心神恍惚,无所依据。 汉 司马相如 《哀二世赋》:“精罔閬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哀形体之离解兮,神罔两而无舍。” 王逸 注:“罔两,无所据依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罔两(亦作“魍魉”)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古语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础释义

  1. 精怪名

    指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或鬼物。《左传·宣公三年》载:“螭魅罔两,莫能逢之。”杜预注:“罔两,水神。”后世多写作“魍魉”,如《孔子家语·辨物》:“木石之怪夔、罔两。”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438页)、《辞源》(修订本,第2431页)。

  2. 影子外层的淡影

    源自《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郭象注:“罔两,景外之微阴也。”此义项体现道家哲学对虚影与实体的思辨。

    来源:《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2页)。

  3. 恍惚、无所依凭状

    引申形容飘忽不定或心神恍惚的状态。如《楚辞·七谏·哀命》:“哀形体之离解兮,神罔两而无舍。”

    来源:《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页)。


二、词义演变


三、同义词辨析

权威参考: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工具书,并溯源至《庄子》《左传》等典籍原注。

网络扩展解释

“罔两”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1. 精怪或自然神灵
    古代文献中常指山川、水泽中的精怪。如《左传·宣公三年》提到“螭魅罔两”为山林水泽之怪,杜预注其为“水神”,《路史》则称蚩尤曾驱使罔两兴风作浪。

  2. 影子边缘的淡薄阴影
    此义多见于哲学典籍,如《庄子·齐物论》中“罔两问景”寓言,以影外微阴(罔两)与影子的对话探讨依存关系,郭象注“罔两”为“景外之微阴”。

  3. 心神恍惚或无所依托
    《楚辞·七谏》用“神罔两而无舍”形容精神游离无依的状态,体现对生命虚无的感慨。

  4. 喻指奸邪之人
    宋代《张协状元》等文学作品将“罔两”引申为凶恶之徒,如“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罔两”。


语义演变脉络:最初指自然精怪(先秦)→ 哲学引申为影阴(战国)→ 文学扩展至精神虚无或社会恶人(汉宋)。需注意不同典籍中的具体语境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罢废百分制班彩不起眼不羞见采绘灿艳草辫长世尘抱晨装创寿蹉跎日月大戈壁惰气根菀怪妖冠礼寡事龟龄回伏郊鄽霁鉴纪念堂金镛举鼎绝脰居震看産孔府孔隙劻救涝洼地庐僥难当排水蟠虺纹朋僚骈耸牵羁奇骨鹊乳煞落神母夜哭伸志奢溢缌服忪惺坦笑挑狎听水响通欢偷儒卫所文始贤才君子相保湘沅闲和咸陟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