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線斷風箏”。斷了線的風筝。喻失去聯繫,無從尋覓。 元 馬緻遠 《集賢賓·思情》套曲:“他便似無根蓬草,任飄零不厭塵埃。假饒是線斷風筝,落誰家也要箇明白。”《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大尹再教放下籃去取時,杳無蹤跡。一似石沉大海,線斷風筝。”
“線斷風筝”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失去聯繫或一去不返的人或事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字面指斷了線的風筝,因失去牽引而隨風飄走,無法尋覓蹤迹。常比喻人與人、事物之間突然斷絕聯繫,或指一去不複返的狀态。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元代關漢卿的雜劇《金線池》第三折:“掴着手分開雲雨,騰的似線斷風筝。”此處以風筝斷線暗喻感情或人際關系的斷裂。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中也有類似用法:“一似石沉大海,線斷風筝。”
用法與語境
作賓語或定語,多用于描述消失無蹤、杳無音信的情景。例如: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與“斷線風筝”同義(如),其他近義表達包括“石沉大海”“泥牛入海”等,均強調失去聯繫或無法挽回的狀态。
文化寓意
此成語通過風筝意象,生動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離散、無常的感慨,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增強情感張力。
“線斷風筝”以風筝斷線為喻,既具畫面感又凝練深刻,適用于表達對人事消逝的無奈或對過往不可追的怅惘。
詞義:
“線斷風筝”指一個人與家鄉或親朋好友之間的聯繫被中斷,無法再維持下去的悲痛和失落感。它常被用來形容人與親人分别,無法再相聚的情感。
拆分部首和筆畫:
“線斷風筝”共有三個字,其中“線”字的部首是糸(纟),它總共有三畫;“斷”字的部首是方,它共有四畫;“風”字的部首是風,它共有九畫;“筝”字的部首是竹,它共有十二畫。
來源:
“線斷風筝”這個詞出自印尼華僑作家曹文軒所寫的同名小說《線斷風筝》,該小說講述了一個家庭在異地勞動後被分離的故事。這個詞通過小說的廣泛傳播,逐漸被人們用來形容和概括類似的情感和境遇。
繁體:
“線斷風筝”這個詞的繁體字形為“線斷風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線斷風筝”的漢字形狀與現代字形相比有些差異,不過發音和意義都相同。
例句:
1. 他出國留學後,與家人的聯繫逐漸稀疏,漸漸體會到了“線斷風筝”的痛苦。
2. 長時間的異國他鄉,讓他對家鄉和親人産生了更深的“線斷風筝”的感觸。
組詞:
連線、風筝、斷斷續續、斷送
近義詞:
斷絕聯繫、失去聯繫、失去聯繫的痛苦
反義詞:
親密無間、緊密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