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薮的意思、十薮的詳細解釋
十薮的解釋
古代十大湖泊的總稱。《爾雅·釋地》:“ 魯 有 大野 、 晉 有 大陸 、 秦 有 楊陓 、 宋 有 孟諸 、 楚 有 雲夢 、 吳 越 之間有 具區 、 齊 有 海隅 、 燕 有 昭餘祁 、 鄭 有 圃田 、 周 有 焦護 ,十藪。”
詞語分解
- 十的解釋 十 í 數名,九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成。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薮的解釋 薮 ǒ 生長着很多草的湖澤:薮澤。 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淵薮。 指民間、草野:辭朝(俹 )歸薮。 古同“搜”,搜求。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十薮(shí sǒu)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地理名詞,特指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十個著名湖泊或沼澤區域。其釋義與來源如下:
一、基本釋義
“十薮”最早見于《周禮·夏官·職方氏》,指先秦時期中原及周邊地區的十大湖泊沼澤,是古代自然地理的重要标志。
核心含義:
- 曆史地理概念:代表周代劃分的十大澤薮,兼具水利、物産與疆域象征意義。
- “薮”的釋義:指水草茂密的湖澤,引申為物産豐饒之地(《說文解字》:“薮,大澤也”)。
二、具體所指
據《爾雅·釋地》與《呂氏春秋》記載,“十薮”包括:
- 魯有大野(今山東巨野北)
- 晉有大陸(今山西運城鹽湖一帶)
- 秦有楊陓(今陝西隴縣)
- 宋有孟諸(今河南商丘)
- 楚有雲夢(今湖北江漢平原)
- 吳越有具區(今太湖)
- 齊有海隅(今山東沿海沼澤)
- 燕有昭餘祁(今山西晉中)
- 鄭有圃田(今河南中牟)
- 周有焦護(今陝西泾陽)
注:不同文獻對個别薮名存在争議,如《淮南子》以“具區”代“吳越”,以“弦蒲”代“楊陓”。
三、文化意義
- 政治象征:十薮與“九州”對應,體現周王室的疆域治理觀念(《周禮》以薮、澤、川為地理坐标)。
- 經濟價值:古代薮澤是漁業、鹽業及農耕資源的核心區,如“雲夢”以富饒著稱(《漢書·地理志》)。
- 生态變遷:多數薮澤因黃河改道、圍墾而萎縮,如“大陸澤”在宋代已退化為窪地(《水經注》)。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确收錄“十薮”詞條,釋為“古代十大澤薮的總稱”。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詳述各薮地理位置及曆史沿革。
- 《周禮正義》(清·孫诒讓):系統考證職方氏所載薮澤的文獻依據。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屬曆史專名,現代漢語僅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地理論述中。
網絡擴展解釋
“十薮”是中國古代對十大湖泊的統稱,這一概念源自《爾雅·釋地》的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
定義與出處
“十薮”指先秦時期分布于各諸侯國的十個大型湖泊,主要作為地理标識和資源聚集地。該詞最早見于《爾雅·釋地》,其中明确列舉了各薮的名稱及所屬諸侯國。
-
具體名稱及分布
根據記載,十薮包括:
- 魯國大野(今山東巨野北)
- 晉國大陸(今河南獲嘉西北)
- 秦國楊陓(具體位置存疑,一說在陝西)
- 宋國孟諸(今河南商丘東北)
- 楚國雲夢(跨今湖北、湖南)
- 吳越具區(今太湖)
- 齊國海隅(今山東沿海)
- 燕國昭餘祁(今山西祁縣一帶)
- 鄭國圃田(今河南中牟西)
- 周朝焦護(一說在河南原陽西南)。
-
“薮”的引申含義
單字“薮”本義為水草豐茂的湖澤,後引申為“人或物聚集之處”,如《尚書》中“淵薮”比喻人才彙聚地。這與十薮作為古代重要水域和資源中心的地位相呼應。
補充說明
部分薮的具體位置因曆史變遷存在争議,且多數現已消失或更名。研究十薮對理解先秦地理及古代水文環境有重要參考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賓王不郎不秀蔀落衣材品慚慄臣衞屮實酬賔畜産大連海事大學倒頓帝纮東勝煤田陡壁懸崖二安防送夫番悔撫馴隔品緻敬恭畏溝通渠道光源孤恩負義鬼功豪棍蒿荒候視假喻結痂節哭诘诮進書謹抑鐻耳鐝頭軍帑瞌铳科首爛紙連镳并轸邁蹤民圂南诏畫卷牛骥共牢沛遲譴問趄趄起影深入淺出手伎黍醅嗣適孫弘同德協力同宮繭吐舌惟大梁違拒犀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