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枉口诳舌的意思、枉口诳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枉口诳舌的解釋

見“ 枉口拔舌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枉口诳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比喻肆意胡說,多指造謠生事,與“枉口拔舌”同義。該詞帶有明顯貶義色彩,常用于指責他人無中生有、惡意中傷的行為。

2. 出處與例句
源自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七回:“那張氏穿針兒枉口诳舌,陷害無辜。”。這一例句直接體現了成語的用法,即通過捏造事實誣陷他人。

3. 結構與用法

4. 近義詞
“枉口拔舌”“枉口嚼舌”均表示類似含義,強調捏造謠言或惡意诽謗。

提示: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西遊記》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枉口诳舌

《枉口诳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胡說八道、說謊或說不實話。拆分成字部首和筆畫來看,枉字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九;口字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三;诳字的部首是讠,筆畫數為二;舌字的部首是舌,筆畫數為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故。在三國時期,蜀漢著名的文學家諸葛亮曾經制定了一套連環計來對抗稱帝東吳的孫權。其中一項計策就是通過傳聞和謠言來打亂敵人的軍心。因為諸葛亮非常了解孫權,所以他利用了孫權的貪婪和猜疑心,經常散布一些虛假的消息和謠言,使得孫權的部下相互猜疑、不團結。從而達到了削弱孫權勢力的目的。

成語《枉口诳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枉口誕舌」。繁體字相對于簡體字來說,筆畫更多、結構更複雜,所以在傳統書法和文化中仍然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康熙字典》中對「枉口诳舌」的解釋是:「謂口舌枉曲,不直正。」這一釋義與現代對《枉口诳舌》的理解相符。

以下是幾個例句:

一些與「枉口诳舌」相關的詞語有:胡言亂語、信口雌黃、撒謊。

而與「枉口诳舌」相反的詞語則包括:實話實說、真心實意、真實可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