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嶮阸 ”。險要;險阻。《釋名·釋州國》:“ 益州 。益,阨也,所在之地嶮阨也。”《後漢書·陳蕃傳論》:“驅馳嶮阸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争衡。”
崄阨(xiǎn è)是漢語中一個形容地勢險峻或處境危難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部分:
崄(險)指山勢高峻陡峭,阨(厄)指道路狹窄阻塞,二字組合強調山川險要、通道艱難的地理特征。
例證:
《後漢書·隗嚣傳》載:“隴坻雖崄阨,非百二之固。” 描述隴山地形雖險,卻非不可攻克之關隘 。
《說文解字注》釋“阨”:“塞也,從阜戹聲”,指山阜阻塞之處(段玉裁注)。
由空間險阻延伸至抽象層面的危機困境,多形容人生際遇或局勢危急。
例證: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昔漢高受命,招延英異,光武中興,群俊畢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遠近。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惷,乞普加擢拔,使獲自進。” 裴松之注引“處崄阨之世,當須良佐” 。
宋代王安石《謝執政啟》:“伏念某遭罹崄阨,控避災仇。” 以“崄阨”喻仕途坎坷 。
二字合成後,自漢代起廣泛用于文獻,兼具具象與抽象雙重意涵 。
權威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可引用鍊接,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來源以符合原則)
“崄阨”一詞的寫法可能存在混淆。根據現存文獻,更常見的寫法應為“迍阨”或“迍厄”,表示災難、挫折或困境,屬于古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迍阨”由“迍”(zhūn,困頓)和“阨”(è,阻塞、險要)組合而成,指人生或環境中的艱難險阻,如《北齊書》中“頻遭迍厄”即形容屢遭磨難。
近義詞
困厄、災厄、坎坷、險阻。
反義詞
順遂、亨通、坦途、安泰。
用戶提到的“崄阨”可能是“險厄”的異體寫法(“崄”為“險”的異體字),指地勢險峻或處境危險。例如:
若需進一步區分具體語境,建議結合上下文或提供更多文獻例證。
鼇抃阪田北京猿人倍祿兵隊比試倉吏拆毀斥奪吃喜舂擊辭吐摧撲打街罵巷打早電離方程式奪門惡名訪覃飯筒封神演義分荊富營養化傅緻讙愉化周寖失開剏樓台羅浮客蒙羞綿痼眇指靡他鬧酒颞颥盼刀披誠剖治蒲褐謙明凄唳清醇窮山惡水趨出弱淵僧道賞錢沈痼深美四靈呫畢鐵鎖銀鈎渟洄頑笑猥亵微隱鋈續仙音燭小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