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嶮阸 ”。險要;險阻。《釋名·釋州國》:“ 益州 。益,阨也,所在之地嶮阨也。”《後漢書·陳蕃傳論》:“驅馳嶮阸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争衡。”
“崄阨”一詞的寫法可能存在混淆。根據現存文獻,更常見的寫法應為“迍阨”或“迍厄”,表示災難、挫折或困境,屬于古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迍阨”由“迍”(zhūn,困頓)和“阨”(è,阻塞、險要)組合而成,指人生或環境中的艱難險阻,如《北齊書》中“頻遭迍厄”即形容屢遭磨難。
近義詞
困厄、災厄、坎坷、險阻。
反義詞
順遂、亨通、坦途、安泰。
用戶提到的“崄阨”可能是“險厄”的異體寫法(“崄”為“險”的異體字),指地勢險峻或處境危險。例如:
若需進一步區分具體語境,建議結合上下文或提供更多文獻例證。
《崄阨》(xiǎn 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高山或巍峨的山峰。它形容山勢雄偉壯觀,給人以莊嚴和崇高的感覺。
《崄阨》的部首是“山”字旁,表示與山相關;它共有13個筆畫。
《崄阨》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出現在漢代。它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對山脈的形态與特征的觀察和描繪。
《崄阨》的繁體字為「嶮闢」。
在古時候,漢字《崄阨》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整體呈現更加古樸的形态。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或古籍。
1. 山勢險峻,這座崄阨如同一座天然的屏障。
2. 沿途風光壯麗,我們經過了幾座崄阨。
組詞舉例:崄嶺(xiǎn lǐng)、險崄(xiǎn xiǎn)等。
近義詞舉例:巍峨(wēi'é)。
反義詞舉例:平坦(píng tǎ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