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枉口诳舌的意思、枉口诳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枉口诳舌的解释

见“ 枉口拔舌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枉口诳舌”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比喻肆意胡说,多指造谣生事,与“枉口拔舌”同义。该词带有明显贬义色彩,常用于指责他人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行为。

2. 出处与例句
源自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七回:“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陷害无辜。”。这一例句直接体现了成语的用法,即通过捏造事实诬陷他人。

3. 结构与用法

4. 近义词
“枉口拔舌”“枉口嚼舌”均表示类似含义,强调捏造谣言或恶意诽谤。

提示:该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学或正式语境。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西游记》原文或权威成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枉口诳舌

《枉口诳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胡说八道、说谎或说不实话。拆分成字部首和笔画来看,枉字的部首是木,笔画数为九;口字的部首是口,笔画数为三;诳字的部首是讠,笔画数为二;舌字的部首是舌,笔画数为八。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故。在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文学家诸葛亮曾经制定了一套连环计来对抗称帝东吴的孙权。其中一项计策就是通过传闻和谣言来打乱敌人的军心。因为诸葛亮非常了解孙权,所以他利用了孙权的贪婪和猜疑心,经常散布一些虚假的消息和谣言,使得孙权的部下相互猜疑、不团结。从而达到了削弱孙权势力的目的。

成语《枉口诳舌》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枉口誕舌」。繁体字相对于简体字来说,笔画更多、结构更复杂,所以在传统书法和文化中仍然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康熙字典》中对「枉口诳舌」的解释是:「谓口舌枉曲,不直正。」这一释义与现代对《枉口诳舌》的理解相符。

以下是几个例句:

一些与「枉口诳舌」相关的词语有:胡言乱语、信口雌黄、撒谎。

而与「枉口诳舌」相反的词语则包括:实话实说、真心实意、真实可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