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塞北江南 ”。
“塞上江南”是一個地理與文化并重的稱謂,用于描述中國北方一處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富庶地區,具體解釋如下:
名稱演變
“塞上江南”最初名為“塞北江南”,最早見于唐代詩人韋蟾的詩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隋代文獻《太平禦覽》也曾記載,因江南移民帶來耕作技術,使甯夏平原呈現江南風貌,故稱“塞北江南”。後逐漸演變為“塞上江南”。
曆史記載
該詞被廣泛用于文學作品,如現代作家葉聖陶在《壩上一天》中提到“塞上江南”的說法。
核心區域
最初指甯夏北部的黃河河東灌區(今吳忠市一帶),現泛指甯夏黃河平原,包括銀川市、吳忠市、石嘴山市和中衛市等地。
擴展範圍
廣義上涵蓋甯夏平原(西套平原)和河套平原(包括後套、前套平原),因黃河灌溉形成三大綠洲,被譽為“塞上江南”。
自然條件
賀蘭山與陰山斷裂帶形成低地,黃河穿流而過,地勢平坦,河渠縱橫,濕地湖泊衆多。獨特的水文條件使該地兼具“大漠金沙”與“綠稻水鄉”景觀。
經濟與文化
自秦漢起修建灌溉渠(如秦渠、漢渠),農業發達,盛産水稻、瓜果,素有“歲告豐稔,煙火萬家”之稱。農牧業繁榮,融合了中原與塞外文化特色。
代表性景區包括沙湖、沙坡頭、賀蘭山等,以濕地、沙漠與黃河交融的獨特風光聞名。
總結
“塞上江南”既是對甯夏及河套地區自然富饒的贊美,也承載了曆史移民與農業開發的文化記憶。其核心特征為黃河灌溉下的水鄉風貌與塞外風光的獨特融合。
塞上江南這個詞指的是位于北方邊塞地區的風景如同江南地區一樣美麗、宜人的地方。
塞上江南的拆分部首為“⺼”(月字底部),總計五個筆畫。
塞上江南一詞最早出現在元代元好問的《山海經·海外西經》中,形容了當時位于邊塞的西域貴族生活得象江南水鄉。
塞上江南的繁體字為「塞上江南」。
在古代,塞上江南的寫法類似于「塞上江南」,隻是字體與現代稍有差異。
這裡的風景如詩如畫,仿佛是塞上江南一般。
塞外、江南、邊塞、風景、美麗、宜人
塞外、邊塞風光、江南風光
荒涼、惡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