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挽發而笄。 南朝 梁 劉孝威 《和定襄侯八絶初笄》詩:“合鬟仍昔髮,略鬢即前絲。從今一梳罷,無復更縈時。”
“合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女子整理頭發的特定方式,具有文化和禮儀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和定襄侯八絶初笄》等南北朝詩文,或查閱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合鬟》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婦女頭上用來搭蓋兩邊鬓發的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髻。
《合鬟》這個詞可以根據部首進行拆分。其中,“合”字的部首是“口”,表示嘴巴的意思,而“鬟”字的部首是“髟”,表示發絲的意思。
根據筆畫來看,“合”字共有6畫,“鬟”字共有18畫。
《合鬟》一詞在古代用來形容婦女的發髻,是來自于古代婦女發髻的一種常見形态。明代李時中的《管子·文世典》中有記載:“後殿填鬟,蓄合鬟。”可見這個詞語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和使用了。
合鬟的繁體字是「合鬟」,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合鬟的書寫形态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合」字可能書寫為「閤」,「鬟」字也有可能書寫為「髊」或者「䯼」。
1. 她梳着一個高高的合鬟,顯得十分典雅。
2. 婚禮上,新娘的合鬟被裝飾得非常精緻,美麗動人。
合鬟的組詞可以有:梳合鬟、盤合鬟、發髻合鬟等。
合鬟的近義詞可以是:發髻、發鬏。
合鬟的反義詞可以是:散發、散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