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st and dew] 霜和露水,兩詞連用常不實指,而比喻艱難困苦的條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蘇洵《六國論》
霜露,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複合詞,由“霜”和“露”兩種自然現象組合而成,既指具體的自然物,也蘊含深厚的文化情感。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基本釋義(自然現象) 指秋季或清晨接近地面水汽遇冷凝結成的白色冰晶(霜)和小水珠(露)。這是“霜露”最直接的含義,常用來描繪清冷、寒涼的天氣或清晨的景象。
- 例:《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 此處的霜露即指自然界的寒涼之氣,觸發了人的情感。(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 引申義與象征義
- 例:《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将隨秋草萎。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詩中雖未直接出現“霜露”,但“秋草萎”的意象常與霜露帶來的肅殺環境相聯繫,象征青春易逝、環境催逼)。引申義指人生際遇的坎坷。
- 例:唐·杜甫《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露,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處的“繁霜露”既指自然界的寒霜濃露,更象征着詩人漂泊困頓、飽經憂患的人生境遇和悲涼心境。(參考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 例:《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裡的“白露為霜”清晰地描繪了從露到霜的季節變化過程,暗示了時間的推移和求索的漫長。
三、 文化内涵與成語
- 例:後世祭文、詩詞中常用此典表達孝思或哀思。
“霜露”一詞,從具體的自然物(白霜與露水)出發,因其清冷、易逝、标志時節更替的特性,在漢語中逐漸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情感和象征意義。它既可描繪自然景象,更能深刻表達人生旅途的艱辛、環境的嚴酷、時光流逝的無奈,以及由此引發的悲秋、思鄉、感傷,特别是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霜露之感)。其内涵體現了漢語詞彙“觀物取象”、“托物寄情”的特點。
主要參考來源:
“霜露”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指自然界中的霜和露水,常見于寒冷季節。霜是水汽遇冷凝結的白色冰晶,露是夜間水汽在地表形成的液态水珠。
多用于象征艱難困苦的環境或條件,如:
少數文獻(如查字典)提到可比喻“時機或境遇”,但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詩句,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百口把予跛牂漕庾側筆谌訓赤衣使者綽菜初淺叢芮寸陰骀驽旦旦而伐得毋點鐵跌了下巴鼎助東珠鍍鋅二雅方謀凡宇吠形風榻風張風勢貢媚犷頑淈亂豪氂劃分貨泉蹇滻減勒澗盤基本詞彙幾禁舊情譏玩積微緻着駿猷老當益壯靈亮莫耶蜺旄飄薄帡幪鬈首麇集染紙壽尊水遞夫死告活央松和通誠忘筌文舞相際笑诮下餘醯雞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