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王者的德行器度。《左傳·昭公十二年》:“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孔穎達 疏:“思使我王之德度,用如玉然,用如金然,使之堅而且重,可寶愛也。” 南朝 宋 鮑照 《為柳令讓骠騎表》:“方之微臣,被安足齒,齊此而歸,懼塵王度。” 宋 蘇轼 《張道安見示近詩》詩:“願公正王度,《祈招》繼愔愔。”
(2).先王的法度。《文選·張衡<東京賦>》:“奢未及侈,儉而不陋。規遵王度,動中得趣。” 薛綜 注:“度,先王之法度,舉動合禮之意也。” 宋 司馬光 《讀穎公清風集》詩之一:“ 伊 臯 垂訓皆王度, 周 召 陳詩盡國風。” 章炳麟 《原道中》:“賢良文學既褊陋,而吏識王度,通故事。”
(3).猶王法。《南齊書·謝超宗傳》:“何以糾正邦違,式明王度?” 唐 杜甫 《宿花石戍》詩:“ 山東 殘逆氣, 吳 楚 守王度。”
“王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籍文獻及權威解釋綜合如下:
指君主或統治者在德行、氣度上的修養與風範,強調其内在品質的崇高與莊重。
特指前代賢明君主制定的禮法制度,是後世治國理政的典範。
即國家法律或統治規範,強調權力行使的合法性與約束性。
“王度”既包含對統治者個人德行的要求,也涉及曆史法度的傳承與法律規範,常見于古代政治文獻與文學作品中,用以強調治國者的内外修養與制度遵循。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文選》等文獻來源。
《王度》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人們對君主的忠誠度或者君主統治的程度。這個詞彙可以拆分為“王”和“度”兩個部分。
“王”這個字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是玉,并且它的筆畫數為四畫。在古時候,這個字的寫法為古文的形式,像一個倒過來的T形,像一個王冠。
“度”這個字的部首是廣字旁,它的筆畫數為9畫。在古時候,它的寫法和現在基本保持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王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君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人們提出了“王度”這個詞來描述人們對君主的忠誠度和對君主統治的評價。
在繁體字中,“王度”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沒有太大的差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包括字形和用字的方法等。然而,對于《王度》這個詞來說,其古代的寫法和現代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關于《王度》這個詞的例句:
1. 忠誠是評價一個臣子王度的重要标準。
2. 統治者應該在意民衆對他的王度。
3. 這位君主以其高尚的王度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與“王度”相關的組詞有:漢度、君王、忠誠。
與“王度”近義的詞彙有:忠誠度、君臣關系。
與“王度”反義的詞彙有:叛逆、不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