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了,清楚。《淮南子·齊俗訓》:“不通於道者若迷惑,告以東西南北,所居聆聆,壹曲而辟,然忽不得,復迷惑也。” 高誘 注:“聆聆,意曉解也。”《淮南子·說山訓》:“不通於學者若迷惑,告之以東西南北,所居聆聆,背而不得,不知凡要。” 高誘 注:“聆聆,猶了了。”《新編分門古今類事·懶瓒垂訓》:“嘗於安寝,忽夢清容。妙訓聆聆,俾塵心而早悟;貞義隱隱,恨凡目以何知。”
“聆聆”是一個疊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聆”的本義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詞義
根據權威詞典,“聆”的本義為“細聽”,《說文解字》注其“從耳,令聲”,指專注傾聽的動作。疊詞“聆聆”在古漢語中衍生出兩層含義:
詞義演變
從漢代到明清,“聆聆”的側重點逐漸變化:
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漢語中更推薦單字“聆”的規範用法:
易混淆點辨析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詳盡的古漢語用例。此詞在現代口語中已高度書面化,日常交流建議使用“仔細聽”“認真聽取”等替代表達。
《聆聆》是一個表示聆聽、傾聽的詞語。它形容人們專注地傾聽、留心細聽,并強調對聲音的敏感和體會。
《聆聆》的部首是耳部(耳),由于耳在漢字中為常見的部首之一,所以很多字中都會出現。
《聆聆》共有12畫,包括一個耳部和11個額外的筆畫。
《聆聆》是一個古老的漢字,來源于古代文獻和文字記錄。現代漢字中的字形已經簡化,但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了古代傳統的字形。
在繁體字中,聆聆的寫法為「聆聆」。
在古代漢字中,聆聆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在古代,聆聆的寫法為「聆」+「〇」,表示人們專心聆聽的樣子,而聆的部首為耳。
1. 學習時,我們應該聆聆老師的教誨。
2. 耳朵聆聆尖,聽到了遠方的鐘聲。
3. 我們應該聆聽大自然的聲音,靜心感受。
1. 傾聽:專心地聽取别人的意見、建議。
2. 聆聽:專注地傾聽,留心細聽。
3. 聽聞:聽到消息或傳聞。
4. 聽衆:聆聽者,指一群傾聽者。
5. 聽覺:通過耳朵感知聲音的能力。
聆聽、傾聽、聽取
忽視、不聞不問、塞耳不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