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望塵奔潰 ”。
“望塵奔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擴展閱讀,可參考《抱樸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望塵奔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速度極快,追趕的人或物已經遠在後方了,隻能望着揚起的塵土無奈地向北奔逃。
“望塵奔北”這個成語拆分成三個部分,分别是“望”,“塵”,“奔”和“北”,其中“望”部的拆分部首是“木”,共有5畫;“塵”部的拆分部首是“土”,共有6畫;“奔”部的拆分部首是“大”,共有7畫;“北”部的拆分部首是“刀”,共有5畫。
“望塵奔北”這個成語來源于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望鏡台前潇灑歌,奔北奉親無可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其中“奔北奉親無可奈”一句形象地描繪了兒子因親情而遠離家鄉奔向北方的情景,由此衍生出“望塵奔北”這個成語。
“望塵奔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望塵奔北」。
在古代漢字中,“望塵奔北”這個成語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其中“望”的古字寫作“朢”,“塵”的古字寫作“塵”,“奔”的古字寫作“犇”,“北”的古字寫作“㬎”。
1. 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終于追趕上了前方的領先者,讓所有人都望塵奔北。
2. 那匹奔騰的駿馬速度極快,讓其他馬匹都望塵奔北。
3. 在比賽中,他的出色表現讓對手望塵奔北,無法望其項背。
望江樓、奔騰、望風撲影、奔走相告
望其項背、望眼欲穿
慢吞吞、烏龜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