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低聲下氣。形容恭順謙卑的樣子。 清 沉起鳳 《諧铎·雞談》:“願天下處閨房者,持予雄辯,壓彼雌風,毋柔聲下氣,養同木鷄也。”《官場現形記》第三二回:“﹝ 餘藎臣 ﹞又怕 趙大架子 拏他看輕,立刻又做出一副謹慎小心的樣子,柔聲下氣的説道:‘這都是大帥的恩典, 堯翁 的栽培。’”《清史稿·列女傳一·鄭文清妻黎》:“令長子 珍 就傅……嘗曰:‘婦人舍言、容、工,無所謂德。言隻柔聲下氣,容隻衣飾整潔,工則鍼黹、紡績、酒漿、菹醢,終身不能盡。’”
“柔聲下氣”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說話時聲音溫和、态度謙卑恭順的樣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由“柔聲”(溫聲音)和“下氣”(謙卑的态度)組成,強調通過語言和姿态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或順從。常用于描述在特定場合下刻意放低姿态的行為。
出處與用法
使用場景與示例
近義詞與延伸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典故或更多例句,可參考《諧铎》《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柔聲下氣》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措辭柔和謙卑,态度謙虛低聲下氣。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柔聲下氣》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氣,其拼音分别是mù和qì。按照部首的劃分,可以将其拆分為三個部分,分别是“木”、“氣”和“下”。
《柔聲下氣》的總筆畫數是13,其中“木”的筆畫數是4, “氣”的筆畫數是4,而“下”的筆畫數是5。
《柔聲下氣》一詞的來源比較早,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傳》中。“柔聲下氣,為君子。高聲大言,為小人。”這句話指出了做人的态度和風度。
在繁體中,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相同,不需要特殊轉換。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成語《柔聲下氣》的寫法為“柔聲下氣”。
以下是一些使用《柔聲下氣》的例句:
1. 她在公司裡總是柔聲下氣地與同事相處。
2. 老師教導學生要禮貌待人,不要急躁和高聲争吵,要學會柔聲下氣。
與《柔聲下氣》相關的組詞有:柔情似水、聲氣相求、軟語溫言。
與《柔聲下氣》近義的成語有:謙和有禮、溫文爾雅、言辭溫和。
與《柔聲下氣》相反的成語有:氣宇軒昂、洶洶狂怒、咄咄逼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