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起的意思、吳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起的解釋

吳起(?-前381) : 戰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衛國人。善用兵,曾為魯、魏将軍,屢立戰功。後投楚國,任令尹,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悼王死,被舊貴族殺害。

著作有《吳子兵法》,傳于世,與兵聖孫武并稱“孫吳”。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内,成為武廟十哲之一。宋徽宗時,追封廣宗伯,成為武廟七十二将之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起(Wú Qǐ),戰國初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其名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釋義與背景:


一、詞典釋義

  1. 人名釋義

    吳起(約公元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以軍事才能著稱,與孫武并稱“孫吳”,著有《吳子兵法》(《吳起兵法》),位列古代兵家代表。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曆史評價

    其名引申為“改革銳進者”或“治軍嚴明者”的代稱,如“吳起變法”“吳起治兵”。

    來源:《中國曆史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二、人物核心事迹

  1. 軍事成就

    • 在魯國率軍擊敗齊國,在魏國創建“武卒制”,屢勝秦國;
    • 在楚國推行變法,強兵富國,“南平百越,北并陳蔡”。

      來源:《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改革思想

    主張“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除世卿世祿,強調“厲甲兵以時争于天下”。

    來源:《資治通鑒·周紀》,中華書局,1956年。

  3. 争議事件

    • “殺妻求将”(見《史記》);
    • “卒疽之死”(因變法觸動貴族利益被刺殺)。

      來源:《戰國策·齊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三、著作與影響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古籍文獻
  2. 現代著作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曆史卷》
  3. 學術研究
    • 李開元:《吳起傳:戰國軍事改革家的悲劇》,曆史研究,2008年。

網絡擴展解釋

吳起(約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以下從生平經曆、主要貢獻及曆史評價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簡介

吳起出生于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先後效力于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思想,在軍事與政治領域均有卓越成就,最終因變法觸動貴族利益被殺害。


二、主要經曆

  1. 魯國時期

    • 吳起早年投奔魯國,因妻子是齊國人遭魯君猜忌,為表忠心竟“殺妻求将”,後率軍擊敗齊國,但最終因性格剛烈被排擠出走。
  2. 魏國時期

    • 受魏文侯重用,任西河郡守期間創建精銳部隊“魏武卒”,其選拔标準嚴苛(需負重急行軍百裡并攜帶重甲武器),以少勝多擊敗秦軍,助魏國稱霸戰國初期。
  3. 楚國時期

    • 輔佐楚悼王推行變法,削弱貴族特權、強化中央集權,使楚國國力迅速提升。但悼王去世後,吳起遭舊貴族反撲被殺,變法失敗。

三、貢獻與影響

  1. 軍事思想

    • 著有《吳子兵法》,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治軍理念,強調将領與士兵同甘共苦,與《孫子兵法》并稱“孫吳兵法”。
  2. 政治改革

    • 在楚國的變法雖短暫,但為後世商鞅等改革家提供了借鑒,其“獎勵耕戰”“裁汰冗官”等措施具有開創性。
  3. 争議評價

    • 司馬遷評價其“刻暴少恩”,因殺妻、母喪不歸等行為備受争議,但軍事才能和政治魄力被後世公認。

四、總結

吳起是戰國時期罕見的“軍政雙全”人物,其軍事成就推動魏、楚兩國強盛,變法思想深刻影響戰國格局。盡管結局悲慘且人格存在争議,但他在中國軍事史和政治改革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

寶筏包幹兒必定叱嗟風雲稠衆淙齧爨竈翠鬣挫枯道本等之得巧定奪東坡東野恩威并著房卧煩惑豐骨分親鈎提歸禾瑰邁顧累海洋生物鴻鹄之志後生子觳土枷棒尖毫踐盤簡切了當角智金绯蠲忙窭叟巨踴空退拉拉雜雜良醖練實攏身慢曲罵侮明宣某種嘔心吐膽漂搖戗水裘帶閃下是非颠倒守門四夔食馬歎愛委練相思子喜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