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成见。《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平素的心迹。《庄子·德充符》:“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晋 张协 《杂诗》之六:“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
(3).通常的见解。 汉 王充 《论衡·自纪》:“论説辩然否,安得不譎常心,逆俗耳?”
(4).恒心。 宋 王安石 《王逢原墓志铭》:“盖无常产而有常心者,古之所谓士也。” 宋 苏轼 《谢观音晴祝文》:“民无常心,固何知於帝力。”
常心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恒定不变的心态或普遍认知。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平常的心;持久不变的心意"。强调人应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因外界变化而动摇。例如:"做人贵有常心,不为浮名所累。"(因《现代汉语词典》无公开网络资源,此处标注纸质版来源)
源于道家与儒家思想,指符合自然规律或道德准则的本心:
庄子提出"常心"即"道心",如《庄子·德充符》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强调顺应自然、守持本真(参见中华书局《庄子注译》)。
王阳明心学主张"常心即良知",认为保持本心的澄明方能"致良知"。其在《传习录》中言:"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阳明全集》)。
在传统语境中常与特定概念对举:
《庄子·天地》载"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反衬"常心"的淳朴天然。
郭象注《庄子》言:"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而"常心"则超越主观偏见,归于虚静(参见国学导航《庄子集释》)。
经典例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引老子言:"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暗含持守常心而大智若愚的哲理(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注:部分古籍释义参考无公开电子资源,标注纸质文献来源;可验证的网络来源仅用于直接引用的原文篇目。
“常心”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古典文献和现代用法的详细解释:
成见(古典义)
出自《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指不固守主观偏见,以民众意愿为准则。
平素的心迹(心理状态)
如《庄子·德充符》所述:"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强调内心本真的状态,不受外物扰乱。
通常的见解(社会认知)
汉代王充《论衡》提及"譎常心,逆俗耳",指与大众普遍观点相符的认知。
恒心(品质属性)
宋代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铭》中"无常产而有常心"指持之以恒的品格,苏轼亦以此描述民心稳定性。
部分现代释义(如)将其引申为保持平常心的心理调节能力,主张在顺逆境中维持情绪稳定,此说虽未见于古籍,但符合当代语境对词义的拓展理解。
时期 | 核心含义 | 典型例证 |
---|---|---|
先秦 | 成见/本心 | 《老子》《庄子》 |
汉唐 | 普遍认知/初心 | 《论衡》《杂诗》 |
宋明 | 恒心 | 王安石、苏轼文集 |
当代 | 心理稳定性(引申) | 现代心理学相关论述 |
建议拓展:研究该词时需注意文献年代差异,古典文本中多指向客观状态,而现代用法更侧重主观心理调控。
安徒生童话集晻鬰坌愤薄材补敝起废补天济世尘根除开挡路恶运方丈室法坐分毫析厘奋心咯嘣孤标傲世诡説涵意皓齿蛾眉耗眊鹤归华表煇燿胡椒眼简畀讲题尖削牋札季考救苦弭灾积怨捐废抗迹抗诉扣留匡合两头和番丽都泠风硫代硫酸钠蹑脚蹑手砰砰訇訇骈轨侵短青霄步沁透穷搜苒若山酌实业界庶子吞敌屯结渥涣无叫唤忤怨相为表里闲邑斜岔儿绁覊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