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世的儒者。亦以指二 程 朱子 。 明 王守仁 《答陸原靜書》:“但後儒之所謂著察者,亦是狃於聞見之狹,蔽於沿習之非。”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理》:“古人所謂天理,未有如後儒之所謂天理者矣。”
“後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繼承儒家學說但理解不深刻、學識較淺的後世儒者,常帶有批評意味。該詞由“後”(繼承)和“儒”(儒家思想)組成,強調對前人學說的沿襲但缺乏創新或實踐。
在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機械繼承傳統而缺乏創新精神的批判,例如:“某些領域的研究若止步于複述經典,恐成後儒之弊。”
提示:該詞的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簡單等同于“儒家學者”。欲深入理解,可參考王守仁《傳習錄》、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等原著。
《後儒》是一個詞語,指的是儒學在後來的演變中所産生的派别或改革思潮。它是指在儒學發展過程中,後來出現的一些流派或學派,将儒學的理論觀念進行了轉化或發展,與傳統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後儒》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分别是“後”和“儒”。其中,“後”的部首是“⺮”(竹),它是一個四筆畫的漢字部首;“儒”的部首是“⼈”(人),它是一個兩筆畫的部首。
《後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發展曆程。隨着時間的推移,儒學在不同的時期和背景下演變出了各種派别和學說,這些以後出現的學派就被稱作《後儒》。在繁體字中,後儒的寫法為「後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如今有所不同。例如,「後」的古代寫法為「⻪」,而「儒」的古代寫法為「⺉」。古代的儒學發展追溯到先秦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和智慧。
1. 《後儒》學派對儒家經典的解讀與傳統觀點有所不同。
2. 他在研究《後儒》的思想和學說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組詞:前儒、儒家、儒學、儒者。
近義詞:後學、後世儒家。
反義詞:前儒、改革派、異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