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貳心;異志。《三國志·蜀志·劉璋傳》:“今州中諸将 龐羲 、 李異 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 豫州 ,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内,必敗之道也。”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五:“ 望子 忽生外意,神便絶往來。”《水浒傳》第一一一回:“ 呂樞密 道:‘你兩個來到,恐有他意。’ 穆弘 道:‘小人父子一片孝順之心,怎敢懷半點外意。’”
(2).文字描繪的表面意義。與内意相對。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張天覺》:“ 苕溪漁隱 曰: 聖俞 《金針詩格》雲:‘﹝詩﹞有内外意,内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詩格。’”
“外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解釋:
貳心或異志
指對原有立場或關系的背離,例如不忠或另有圖謀。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如《三國志·蜀志·劉璋傳》提到将領“欲有外意”,即暗示其懷有異心。
文字或事物的表面意義
與“内意”(深層含義)相對,指通過文字直接描繪的表層内容。例如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引用《金針詩格》的觀點,指出詩歌需兼顧“外意”(表象)與“内意”(内涵)。
“外意”既可指實際行為的背離,也可用于抽象層面的表裡差異分析。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證或文學理論,可參考《三國志》《苕溪漁隱叢話》等文獻來源。
外意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指代外部的含義或意義。它可以指一個詞語、文章、行為等的表面含義,與内心真實的意圖相對。
《外意》一詞的拆分部首是「言」,總共由10畫組成。
《外意》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漢語,其概念和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依然延續。
《外意》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外義」。
在古代,外意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不過其基本含義和用法與現代相似。
1. 這篇文章的外意很簡單,讀起來容易理解,但其中可能隱藏着一些深層的意思。
2. 在辭職信中,他的外意是表達自己對公司的感謝,但實際上也體現了他的不滿和失望。
外意的組詞包括:
- 外在:指事物表面所呈現的特征或形态。
- 意義:指詞語、事物或行為所包含的深層含義。
外意的近義詞包括:
- 表面意思
- 表義
- 文字意義
外意的反義詞包括:
- 内心意圖
- 深層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