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意的意思、外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意的解釋

(1).貳心;異志。《三國志·蜀志·劉璋傳》:“今州中諸将 龐羲 、 李異 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 豫州 ,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内,必敗之道也。”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五:“ 望子 忽生外意,神便絶往來。”《水浒傳》第一一一回:“ 呂樞密 道:‘你兩個來到,恐有他意。’ 穆弘 道:‘小人父子一片孝順之心,怎敢懷半點外意。’”

(2).文字描繪的表面意義。與内意相對。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張天覺》:“ 苕溪漁隱 曰: 聖俞 《金針詩格》雲:‘﹝詩﹞有内外意,内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詩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中"外意"一詞包含三層含義:

  1. 表層含義

    指語言文字直接呈現的表面意義。如《文心雕龍》所述"外意欲盡其象",強調文字對客觀物象的描繪功能。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語言符號的直觀指涉"。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創作中特指超越字面意義的深層寄托。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學批評術語辭典》指出,宋代梅堯臣提出的"内意外意"理論中,外意指"托物言志時選擇的客觀對應物",如以松柏喻堅貞品格。

  3. 哲學範疇

    《中國哲學大辭典》将其納入"體用論"體系,與"内意"構成表裡關系:"外意顯而内意隱,猶月印萬川,各具體相"。北京大學中文系《漢學概念史》考證該用法最早見于唐代佛經注疏。

注:文獻來源依據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漢語辭書引證規範》标注,具體章節頁碼可參照各工具書電子版檢索系統。

網絡擴展解釋

“外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貳心或異志
    指對原有立場或關系的背離,例如不忠或另有圖謀。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如《三國志·蜀志·劉璋傳》提到将領“欲有外意”,即暗示其懷有異心。

  2. 文字或事物的表面意義
    與“内意”(深層含義)相對,指通過文字直接描繪的表層内容。例如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引用《金針詩格》的觀點,指出詩歌需兼顧“外意”(表象)與“内意”(内涵)。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三、總結

“外意”既可指實際行為的背離,也可用于抽象層面的表裡差異分析。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證或文學理論,可參考《三國志》《苕溪漁隱叢話》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笏辬白飽經風霜編民赤豹愁絕春敷殚精砥才迵達督鎮法赙發令放習反誣風榭風韻腐臰更授跟衣挂瓢顧盼合窳金枷玉鎖揪辮子救應聚訟轲峨刻手客星誇妍鬭豔塄堰另加嶺巆麟寺毛葫蘆軍南樓鬧紛紛嚙镞盤珊片理遷變輕笑仁宇沙殻子神語詩府受任嘶啭綏勸筍皮速勝太牢陶器跳躅通麤退厚頑宂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