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民的意思、編民的詳細解釋
編民的解釋
編入戶籍的平民。 唐 孫樵 《寓汴觀察判官書》:“今京兆二十四縣,半為東西軍所奪,然亦不過籍占編民,翼蔽墾田,其辭獄曲直,尚歸京兆。” 宋 王禹偁 《拟罷蘇州貢橘诏》:“置候供須,耗吾廩實;隄防推輓,動我編民。忍将口腹之資,重困黔黎之力?” 明 徐渭 《為請複新建伯封爵疏》:“使功臣之骸,藳葬原野,子孫微賤,下同編民,非所以廣聖意、勸忠良也。” 清 劉大櫆 《許遊擊墓志銘》:“ 鉛山 有編民 查氏 ,居家無故,而忽奉按察司提問。”
詞語分解
- 編的解釋 編 (編) ā 用細條或帶形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編結。編織。編紮。 按一定的原則、規則或次序來組織或排列:編排。編目(編制目錄或指已編成的目錄)。編次。編年。編訂。編配。編碼。 把材料加以適當的組織排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專業解析
“編民”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被編入國家戶籍冊的平民百姓。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字義構成與基本含義:
- 編:本義指串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引申為按順序組織、排列、登記入冊。
- 民:指普通百姓、庶民。
- 編民:合指被官府登記在戶籍冊上的平民。這标志着其身份得到官方承認,是國家管理和賦役征發的對象。
-
曆史背景與制度内涵:
- 編民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管理的基礎,起源甚早,至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制度化(如商鞅變法),秦漢時期确立為“編戶齊民”制度。
- 成為編民意味着個體被納入國家的行政管理系統,需要承擔賦稅(土地稅、人頭稅等)、徭役(為國家無償勞動)和兵役等義務。
- 該制度是國家控制人口、征收財源、維持統治秩序的根本手段。編民是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者,其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王朝的興衰。
-
社會身份與地位:
- 編民構成了古代社會的主體,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民(自耕農、佃農等),也包括部分手工業者、小商人等。
- 在法律身份上,編民屬于“良民”或“自由民”階層,區别于奴婢、部曲等依附性人口。他們是具有獨立戶籍和一定人身自由的社會成員。
- “編戶齊民”中的“齊”字,理論上強調所有編民在承擔國家義務方面是平等的(至少在制度設計上如此),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因土地占有、財富多寡不同,編民内部存在顯著的貧富分化。
-
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 流民:指因天災、戰亂等原因脫離原籍、未在現居地登記入籍,從而失去編民身份、四處流動的人口。流民是編民制度的破壞因素,也是社會動蕩的潛在來源。
- 奴婢/賤民:指沒有人身自由、依附于主人、不被計入國家正式戶籍(或另立賤籍)的人口,其法律地位遠低于編民。
- 士紳/官僚:屬于統治階層或其預備力量,雖然通常也登記在戶籍中,但享有免除部分賦役的特權,社會地位遠高于普通編民。
權威來源參考:
- 該詞條釋義綜合參考了《辭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權威辭書中關于“編民”、“編戶齊民”及相關曆史制度的解釋。這些辭書是研究漢語詞彙和曆史術語的經典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編民”是古代中國戶籍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核心含義及背景可歸納如下:
-
基本定義
指被編入官方戶籍的平民,即納入國家人口管理體系的普通百姓。這一群體需承擔賦稅、徭役等義務,與未入籍的流民或特權階層相區别。
-
曆史背景與功能
戶籍制度自秦漢以來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通過“編民”實現人口統計、稅收征管和治安管理。例如唐代孫樵提到軍隊占用編民戶籍以控制墾田,說明編民與土地、賦役直接關聯。
-
文獻例證
- 唐代《寓汴觀察判官書》記載軍隊侵占編民戶籍,但司法權仍歸地方。
- 宋代王禹偁在奏疏中批評地方為進貢特産加重編民負擔。
- 清代劉大櫆描述編民查氏無故被官府提審,反映其法律地位。
-
同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平民”“黔黎”(百姓代稱),反義詞則如未入籍的流民或享有特權的士族。
-
社會意義
編民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央集權對基層的控制,既是國家財政來源,也維系社會秩序。明代徐渭曾以功臣後代淪為編民為例,強調戶籍對身份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使用場景,可參考《寓汴觀察判官書》《拟罷蘇州貢橘诏》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敖曹襃成暴漲并名長公出廠價大石調地戶惇典方伎繙纡鳳引九雛光價海話亥時行伍宏敷懷金揮斥蕙畝淺淺蹇曳家生孩兒嘉誼雞坊金盆金市禁系記事久許控守老邁砺石流徒李下瓜田洛成門帖麋鬻抹撒南柯蟻牽卑乾焦乾男汽燈契己泣淚深策生忿子守保天地折鐵胎弓拖磨萎頓違慢違爽物競象器曉箭小兄心煩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