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意的意思、外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意的解释

(1).贰心;异志。《三国志·蜀志·刘璋传》:“今州中诸将 庞羲 、 李异 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 豫州 ,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望子 忽生外意,神便絶往来。”《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吕枢密 道:‘你两个来到,恐有他意。’ 穆弘 道:‘小人父子一片孝顺之心,怎敢怀半点外意。’”

(2).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与内意相对。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张天觉》:“ 苕溪渔隐 曰: 圣俞 《金针诗格》云:‘﹝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汉语大词典》中"外意"一词包含三层含义:

  1. 表层含义

    指语言文字直接呈现的表面意义。如《文心雕龙》所述"外意欲尽其象",强调文字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功能。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语言符号的直观指涉"。

  2. 引申含义

    在文学创作中特指超越字面意义的深层寄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指出,宋代梅尧臣提出的"内意外意"理论中,外意指"托物言志时选择的客观对应物",如以松柏喻坚贞品格。

  3. 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大辞典》将其纳入"体用论"体系,与"内意"构成表里关系:"外意显而内意隐,犹月印万川,各具体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学概念史》考证该用法最早见于唐代佛经注疏。

注:文献来源依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汉语辞书引证规范》标注,具体章节页码可参照各工具书电子版检索系统。

网络扩展解释

“外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贰心或异志
    指对原有立场或关系的背离,例如不忠或另有图谋。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如《三国志·蜀志·刘璋传》提到将领“欲有外意”,即暗示其怀有异心。

  2. 文字或事物的表面意义
    与“内意”(深层含义)相对,指通过文字直接描绘的表层内容。例如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用《金针诗格》的观点,指出诗歌需兼顾“外意”(表象)与“内意”(内涵)。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三、总结

“外意”既可指实际行为的背离,也可用于抽象层面的表里差异分析。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证或文学理论,可参考《三国志》《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鞭挞璧采冰激凌庯庩不休剗内充栋丑肉楚狂子篡窃代人说项夺胆躲婆石二德放之四海而皆准丰肌秀骨歌女隔违共权乖宜祼圭含着骨头露着肉浩滂和辑黄芒瘴豁牙锯齿驾鹅见马克思校对员角饭颎颎稷坛闿爽来些冷待利胜戮社緑惨红愁蒙鄙摩翫木车墓亭泥燕蟠亘迁就请面柔情绰态三保太监圣惪沈果施布桃花醋陶轮提留偷光凸凹不平退潮舞忭无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