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祀的意思、外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祀的解釋

郊祀。祀國内山川四望之屬。《周禮·春官·典祀》:“典祀掌外祀之兆。” 鄭玄 注:“外祀,謂所祀於四郊者。”《墨子·明鬼下》:“昔者 武王 之攻 殷 誅 紂 也,使諸侯分其祭,曰:使親者受内祀,疏者受外祀。” 孫诒讓 間诂:“此謂異姓之國,祭山川四望之屬。《祭統》説 周 錫 魯 重祭,雲:外祭則郊祀是也,内察則大嘗禘是也。彼大祀非凡諸侯所得祀,蓋不在所受之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祀”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祭祀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外祀指在郊外舉行的祭祀活動,主要對象為國内山川、四望(四方神靈)等自然神祇。與内祀(宗廟祭祀)形成對比,外祀屬于國家層面的公共祭祀體系。

二、曆史背景與禮制依據

根據《周禮·春官·典祀》記載,外祀由專職官員「典祀」掌管,祭祀地點設在都城四郊。鄭玄注釋補充說明,外祀特指異姓諸侯對屬地山川的祭祀權,如周天子分封諸侯時,親族諸侯行内祀(祭祖),異姓諸侯則行外祀(祭山川)。

三、功能與意義

  1. 政治象征:通過外祀權分配彰顯親疏關系,《墨子·明鬼下》記載周武王分封時“使親者受内祀,疏者受外祀”。
  2. 地域整合:通過祭祀屬地山川強化諸侯對封地的統治合法性。
  3. 自然崇拜:反映古人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如《祭統》載“外祭則郊祀是也”。

四、與内祀的區别

維度 外祀 内祀
祭祀對象 山川、四望等自然神 祖先、宗廟
祭祀地點 郊外 宗廟
權限歸屬 異姓諸侯/地方官 王室/同姓諸侯
禮制等級 次一級祭祀 最高等級祭祀

五、延伸發展

漢代後逐漸演變為帝王祭天儀式的一部分,如唐代「郊祀」制度将外祀與祭天結合,成為國家重要典禮。

以上解析綜合了《周禮》《墨子》等古籍記載及後世注釋,反映了外祀在古代政治宗教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祭祀流程或曆史案例,可查閱《周禮注疏》《禮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祀

外祀,指的是在外地舉行的祭祀活動。這個詞由“外”和“祀”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祀的部首是示(礻),它屬于上部偏旁。外祀的拆分筆畫為17畫。

來源

外祀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大宗伯·元服》中,後來成為了漢字的一個常用詞彙。

繁體

外祀的繁體字為「外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外祀的漢字寫法為「外福」,其中的「福」與「祀」含義相同,表示祭祀和供奉。

例句

1. 每年冬至,我們全家都會到祖籍地舉行外祀,向先祖表達敬意。

2. 外祀是重要的傳統儀式,體現了對祖輩的敬仰和追思。

3. 外祀讓人們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傳統的價值。

組詞

1. 外地:指與自己所在地相距甚遠的地方。

2. 外出:離開原來地方,前往别處。

3. 祀神:祭祀神明。

4. 祀告:宣誓祭祀,表達誠心。

近義詞

祭祀、祭拜、祭奠

反義詞

内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