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士徒的意思、士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士徒的解釋

士卒;軍隊。《周禮·地官·載師》“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 漢 鄭玄 注:“民雖有間無職事者,猶出夫稅、家稅也。夫稅者,百畝之稅;家稅者,出士徒車輦給繇役。”《漢書·食貨志上》:“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 顔師古 注:“徒,衆也。” 宋 曾鞏 《曲珍四廂都指揮使绛州防禦使制》:“爾能躬将士徒,摧堅殪敵,斬捕甚衆,鼓行無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士徒"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雙重含義:

一、基礎釋義 指士兵與服勞役的庶民,常見于軍事文獻。該詞由"士"(武士)和"徒"(役夫)組合而成,特指軍隊中不同身份構成的群體。例如《史記·平準書》記載:"士卒之食皆仰給縣官,士徒被甲勞倦"。

二、詞義演變

  1. 唐代發展出"才智之士"的引申義,如韓愈《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俊于士徒,領簿書于台閣"
  2. 宋代詞義擴大,可泛指讀書人與門徒,《朱子語類》載:"士徒慕道而未得門徑者"

三、構詞特征 屬并列式合成詞,兩個語素各自保留獨立含義,組合後産生新的整體意義。這種構詞法常見于先秦典籍,反映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士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具有一緻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士徒(拼音:shì tú)指士卒、軍隊,主要用于描述軍事力量或士兵群體。該詞常見于漢代及以前的典籍中。


曆史文獻依據

  1. 《周禮》:漢代鄭玄注釋《周禮·地官·載師》時提到,“家稅者,出士徒車辇給繇役”,此處“士徒”指承擔徭役的士兵。
  2. 《漢書·食貨志》:“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顔師古注“徒,衆也”,明确将“士徒”解釋為軍隊。
  3. 宋代曾鞏《曲珍四廂都指揮使绛州防禦使制》:“爾能躬将士徒,摧堅殪敵”,再次印證其軍事含義。

常見用法


注意:易混淆的現代解釋

部分現代網絡資源(如)誤将“士徒”拆解為“師傅與徒弟”,此解釋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師徒”一詞的混淆。實際古代文獻中,“士徒”并無師生關系的含義。


“士徒”是古代軍事術語,特指士兵或軍隊,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現代使用中應避免與“師徒”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巴拉圭暴酷怲怲伯仲間操刀必割臣工遲旦赤口白舌川紅蠢然春台戲颠踣電流表抖索轭束風雲變態概雲诰辭軌文函枋合窳回跋繪聲繪形僭拟假設既不沙拮隔精衛給養寬愉來源垃圾股浪跄漓漓拉拉令愛镂冰劚雪履湯蹈火馬套馬纓丹煤氣罐潛生青烏請旨擾化三表灑如折博牲魚生做收舉殊制四其禦史四時菜田方問途夏采現場詳試洗畢協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