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卒;軍隊。《周禮·地官·載師》“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 漢 鄭玄 注:“民雖有間無職事者,猶出夫稅、家稅也。夫稅者,百畝之稅;家稅者,出士徒車輦給繇役。”《漢書·食貨志上》:“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 顔師古 注:“徒,衆也。” 宋 曾鞏 《曲珍四廂都指揮使绛州防禦使制》:“爾能躬将士徒,摧堅殪敵,斬捕甚衆,鼓行無前。”
“士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具有一緻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士徒(拼音:shì tú)指士卒、軍隊,主要用于描述軍事力量或士兵群體。該詞常見于漢代及以前的典籍中。
部分現代網絡資源(如)誤将“士徒”拆解為“師傅與徒弟”,此解釋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師徒”一詞的混淆。實際古代文獻中,“士徒”并無師生關系的含義。
“士徒”是古代軍事術語,特指士兵或軍隊,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現代使用中應避免與“師徒”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原始文獻。
士徒,指的是一個人的師傅和弟子的關系。師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人,而弟子則是接受教導和學習的人。士徒關系常見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和教育領域。
士徒的拆分部首是士(shì)和徒(tú),其中士的筆畫數為3,徒的筆畫數為11。
士徒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這是一本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在《論語》中,士徒多用來描述孔子的學生們,表示他們對孔子的敬仰和追隨。
士徒的繁體字是士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士徒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字形和意義仍然相同。
1. 孔子的士徒們都極其尊敬他的思想和教導。
2. 這位藝術大師擁有許多優秀的徒弟,他們都是他的忠實士徒。
士子、弟子、門徒、學徒。
弟子、門徒、學徒。
師傅、老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