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壑的意思、黛壑的詳細解釋
黛壑的解釋
深谷。 唐 王勃 《九成宮東台山池賦》:“既而仰瞻赬嶠,傍窺黛壑。” 唐 宋之問 《太平公主池山賦》:“芳園暮兮白日沉,爽氣浮兮黛壑深。”
詞語分解
- 黛的解釋 黛 à 青黑色的顔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黛色。黛眉。粉黛。黛綠。黛藍。黛紫。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壑的解釋 壑 è 坑谷,深溝:溝壑。丘壑。千溝萬壑。以鄰為壑(喻把災禍推給别人)。欲壑難填。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黛壑是漢語中具有文學意境的複合詞,由“黛”與“壑”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語義解析
-
本義
-
引申義
在文學語境中,“黛”常借代山色(如“遠山如黛”),“壑”則強化空間縱深,故“黛壑”進一步引申為:
- 蒼翠深邃的山谷:突出植被茂密、色調沉郁的自然景象;
- 幽靜險峻的溝壑:隱含人迹罕至的意境,常見于山水詩文。
二、文學意象與文化意蘊
古典文學中,“黛壑”承載着獨特的審美意象:
- 色彩層次:以“黛”描摹山巒在光影下的青黑漸變,如王維《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中“空翠”與“黛壑”異曲同工;
- 空間縱深:通過“壑”的深谷意象,營造視覺縱深與神秘感,如《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載“下瞰峭壑陰森”之景;
- 隱逸象征:黛壑幽邃的特性常關聯隱士文化,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既窈窕以尋壑”的遁世情懷。
三、使用提示
該詞屬書面雅語,現代多用于詩歌、散文及景觀描述。例如:
“暮色中的黛壑吞沒了最後一線天光,唯聞松濤如訴。”(仿古風描寫)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7)ISBN 978-7-100-02550-0,第10卷“黛”字條。
- 《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王維卷,第127卷。
- 《徐霞客遊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朱惠榮校注本,頁301。
- 李運富《漢字漢語論稿》(學苑出版社,2008)論山水詞彙意象章,頁174。
- 《王維詩注》(中華書局,2005)陳鐵民注本,卷三《山中》注析。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黛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黛壑”指山間深幽的幽谷,常用來形容山谷的深邃與幽靜。該詞由“黛”(黑色)和“壑”(深谷)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青黑色的深谷”。
二、詳細解析
-
字詞拆分
- 黛:原指青黑色顔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後引申為青黑色,如“黛色山峰”。
- 壑:指山間深谷或大水坑,如“千山萬壑”。
合稱“黛壑”,既描繪山谷的顔色,又強調其幽深特點。
-
文學意象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如唐代王勃《九成宮東台山池賦》中“傍窺黛壑”,以及宋之問《太平公主池山賦》中“爽氣浮兮黛壑深”,均以“黛壑”渲染自然景色的靜谧與神秘。
三、使用場景
- 描述自然景觀:如“山間黛壑雲霧缭繞,宛如仙境”。
- 隱喻幽靜環境:可借指遠離喧嚣的隱蔽之地,如“隱居黛壑,不問世事”。
四、補充說明
- 發音與注音:拼音為dài hè,注音為ㄉㄞˋ ㄏㄜˋ。
- 近義詞:幽谷、深澗;反義詞:淺灘、平原(需結合語境使用)。
“黛壑”是一個兼具視覺與意境色彩的詞彙,常用于文學創作或山水描寫中,傳遞深邃、甯靜的自然美感。
别人正在浏覽...
伴星碧筩杯不蠲猜間蟬鳥超級成精辰鑒傳法出爐銀颠草攧唇簸嘴蹀踥飯羹發念封題傅姆剛彊甘樂貫率錢嬌聲加入鈞絃顆涷筐箧中物庫帑賫助蠟氏斂獲聯繫人臨末隆寒緑燈冒恩門旂冥衣盤折被繡晝行剖玄析微千秋金鏡期末曲惠曲要蓐惱沙風鲨皮順典私感澌渙酸軟宿藏貪利鐵锝頽阘屯慝武用瞎逛消取霞裙月帔習慣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