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大門以外的喪事。《禮記·曾子問》:“ 曾子 問:‘将冠子,冠者至,揖讓而入,聞齊衰大功之喪,如之何?’ 孔子 曰:‘内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埽,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則廢。’” 孔穎達 疏:“外喪謂大門外之喪。”
“外喪”是古代禮儀中的特定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外喪”指大門以外的喪事,即與家族直系親屬無關的他人喪事,如親戚、朋友或同僚的喪事。與“内喪”(家族内的喪事)形成對比,體現了古代對喪事親疏關系的嚴格區分。
古典出處與禮儀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曾子問》,記載了孔子關于冠禮與喪事沖突時的處理原則:“内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若家族内有喪事則取消冠禮,若為外喪則繼續冠禮但簡化儀式)。孔穎達進一步注釋“外喪謂大門外之喪”,強調血緣關系與禮儀程式的關聯性。
現代延伸理解
在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非直系親屬或社會關系較遠者的喪事參與,例如朋友、同事的治喪活動。部分文獻(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比喻“心靈受創”,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權威支持,可能為個别引申釋義。
相關文化意義
該概念反映了古代“五服制度”中對喪服等級的劃分,外喪通常對應較輕的服喪要求(如“齊衰”“大功”),與直系親屬的“斬衰”形成差異。
注意:若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時期喪禮演變,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及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外喪》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部首分别是“蔔”和“夭”,拼音為“wài sāng”。它是一個名詞,用來形容失去親人、家庭破碎後的心情或狀态。這種失去讓人感到悲傷、痛苦和孤獨,有時還伴隨着對生活的迷茫和無法接受的心理困擾。
“外喪”的部首是“蔔”和“夭”,其中“蔔”為右半部分,用三筆寫成;“夭”為左半部分,用三筆寫成。總共擁有六個筆畫。
“外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天官冢宰·大宗伯》一書中的描述,用于指代國君進喪後朝政交由外臣掌控的情景。而繁體字“外喪”在台灣和香港廣泛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外喪”曾經有着不同的寫法,例如“外亡”、“乀亡”等。這些不同的寫法在不同時期和地域中被使用,後來逐漸統一為現在的“外喪”。
1. 他因為妻子去世而陷入了深深的外喪之中。 2. 在外喪的日子裡,她感到無法自拔地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
組詞:外傷、外邊、外觀 近義詞:喪失、失去、遺失 反義詞:安慰、康複、重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