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丧的意思、外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丧的解释

谓大门以外的丧事。《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 孔子 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饌而埽,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 孔颖达 疏:“外丧谓大门外之丧。”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外丧”是古代礼仪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较为统一,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外丧”指大门以外的丧事,即与家族直系亲属无关的他人丧事,如亲戚、朋友或同僚的丧事。与“内丧”(家族内的丧事)形成对比,体现了古代对丧事亲疏关系的严格区分。

  2. 古典出处与礼仪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曾子问》,记载了孔子关于冠礼与丧事冲突时的处理原则:“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若家族内有丧事则取消冠礼,若为外丧则继续冠礼但简化仪式)。孔颖达进一步注释“外丧谓大门外之丧”,强调血缘关系与礼仪程序的关联性。

  3. 现代延伸理解
    在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非直系亲属或社会关系较远者的丧事参与,例如朋友、同事的治丧活动。部分文献(如)提到其作为成语比喻“心灵受创”,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权威支持,可能为个别引申释义。

  4. 相关文化意义
    该概念反映了古代“五服制度”中对丧服等级的划分,外丧通常对应较轻的服丧要求(如“齐衰”“大功”),与直系亲属的“斩衰”形成差异。

注意:若需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不同时期丧礼演变,可参考《礼记》相关篇章及汉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外丧

《外丧》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成部首分别是“卜”和“夭”,拼音为“wài sāng”。它是一个名词,用来形容失去亲人、家庭破碎后的心情或状态。这种失去让人感到悲伤、痛苦和孤独,有时还伴随着对生活的迷茫和无法接受的心理困扰。

拆分部首和笔画

“外丧”的部首是“卜”和“夭”,其中“卜”为右半部分,用三笔写成;“夭”为左半部分,用三笔写成。总共拥有六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外丧”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一书中的描述,用于指代国君进丧后朝政交由外臣掌控的情景。而繁体字“外喪”在台湾和香港广泛使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外丧”曾经有着不同的写法,例如“外亡”、“乀亡”等。这些不同的写法在不同时期和地域中被使用,后来逐渐统一为现在的“外丧”。

例句

1. 他因为妻子去世而陷入了深深的外丧之中。 2. 在外丧的日子里,她感到无法自拔地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外伤、外边、外观 近义词:丧失、失去、遗失 反义词:安慰、康复、重建

别人正在浏览...

八厨白本肠绝重犯諔诡疵废大成至圣先师抵赖鼎彝短骨杜陵花忿疐枌橑坟圈分屯浮云观事果膳郭小川寒毛华鬓胶轕蕉扇计不返顾叽叽哝哝金苗季叶脊椎动物亢壮看食恐骇令星买家眯齐摩崖末秩浓浊平适迁怒趫迅切切私语,切切细语琼瑛戎马倥傯柔讷傻敦敦声名赫奕视孔失言水经注四海升平岁序陶葛外史外愚内智外作伟世五福饼消屈衅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