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七:“ 華山 隱士 陳摶 ……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欲入 汴州 。中途聞 藝祖 登極,大笑墜騾曰:‘天下於是定矣。’遂入 華山 為道士。”後以“騎驢倒堕”形容太平之世。 清 錢謙益 《徐大于王聞诏枉詩見賀奉答》之二:“騎驢倒堕君休笑,聖世今真作幸人。”
“騎驢倒堕”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華山隱士陳抟原本欲率衆入汴州,途中聽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大笑着從騾背上跌落,感歎“天下于是定矣”,隨後歸隱華山為道士。原典故中“墜騾”後來被傳為“騎驢倒堕”,成為固定表達。
主流解釋:
形容太平盛世到來,表達對安定時代的認可。如清代錢謙益詩句:“騎驢倒堕君休笑,聖世今真作幸人”。
另類解讀:
有部分來源将其解釋為“因無法控制行為導緻失敗”,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現代誤用有關,建議以典故原意為準。
《騎驢倒堕》是一個成語,意指人們在一些瑣碎的小事上費時費力,卻無法取得實際的效果和回報。
《騎驢倒堕》的部首是馬,總共有17個筆畫。
《騎驢倒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小說《西遊記》,其中描寫了唐僧師徒四人西行取經的經曆。
關于繁體字的寫法,根據傳統繁體字規則,《騎驢倒堕》應寫作「騎驢倒墮」。
在古代,「騎驢倒堕」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意思是相同的。
1. 這個項目看似簡單,但如果一味在瑣碎的細節上糾纏,隻會騎驢倒堕,無法達成目标。
2. 别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那樣隻會騎驢倒堕,不會有任何進展。
組詞:騎驢過河、倒堕無門、進退維谷
近義詞:白費力氣、南轅北轍、不痛不癢
反義詞:走馬觀花、勢如破竹、一帆風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