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外的马舍。《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秦 李斯 《上秦始皇书》:“必 秦国 之生而后可,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夫緑骥垂耳於林埛,鸿雀戢翼於污池,褻之者固以为园囿之凡鸟,外厩之下乘也。”
“外厩”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外厩”指宫外的马舍,由“外”(外部)和“厩”(马棚)组成,与“内厩”相对。古代宫廷常将马匹按等级或用途分置于内、外厩,外厩多用于普通马匹的饲养或临时安置。
外厩不仅是马匹的居所,还象征对外部事务的管理。古代马匹在外厩训练后,被用于战争、运输等对外活动,体现内外分工的治理逻辑。
现代汉语中,“外厩”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成语中,如“外厩下乘”(比喻平庸之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马政或相关典故,可参考《周礼》《战国策》等文献。
《外厩》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指位于驿站或旅馆外的马厩,用于驻扎旅客的马匹。
《外厩》的拆分部首是“厂”和“广”,笔画数为12。
《外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用来描述旅客在驿站或旅馆外驻扎牲畜的场所。在繁体中文中,外厩的写法与简体一致。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外厩》这个词的基本含义与现代一致。
1. 旅客把马匹安顿在外厩,然后进入旅馆休息。
2. 驿站外的外厩为旅行者提供了驻扎牲畜的场所。
外马厩、外部、外地、厩舍
马厩、马棚、厩房
内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