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瓦楞帽的意思、瓦楞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瓦楞帽的解释

形似瓦楞的帽子。古庶民所戴,以别于士大夫之方巾。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折齿》:“大姐只下机来道个万福,小子就送一百个瓦楞帽儿。”《金6*6*梅词话》第八回:“慌的 王婆 地下拾起来,见一顶新缨子瓦楞帽儿,替他放在桌上。”《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瓦楞帽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瓦楞帽是汉族传统男性首服的一种,因帽顶呈连续起伏的瓦垄状纹路而得名,属明代庶民常用的便帽类型。其释义与特征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词典释义与形制特征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瓦楞帽指“帽顶折叠如瓦楞的便帽”,其核心特征在于帽体结构:


二、历史流变与文化背景

瓦楞帽的流行与明代服饰制度密切相关:


三、词源考据

“瓦楞”一词源于建筑术语:


四、文献佐证

明代小说可见其使用场景:

《金瓶梅》第十九回:“只见西门庆头戴瓦楞帽,身穿青纱褶子……”

《醒世恒言》卷三:“秦重戴上新买的瓦楞帽,穿件半新不旧的长衫。”

此类描述印证其为市井男子标配装束。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 缪良云《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ISBN 9787805114997)
  3.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 冯梦龙《醒世恒言》(中华书局,2009,ISBN 9787101066143)
  5.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皇都积胜图》中戴瓦楞帽的市井人物形象(藏品编号:故00007540)

(注:部分古籍文献因版权限制无电子版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瓦楞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帽饰,其名称来源于帽顶的瓦楞状褶皱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形制与材质
    瓦楞帽的顶部呈现类似屋顶瓦片的层叠褶皱,早期可能用牛马尾编织,后期也有其他材质。这种设计既增强了帽子的耐用性,也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特征。

  2. 社会阶级象征
    明代起,瓦楞帽成为庶民(普通百姓)的标志性头饰,与士大夫阶层佩戴的方巾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儒林外史》第一回提到人物“头戴瓦楞帽”,即暗示其平民身份。

  3. 历史渊源
    其形制可能承袭自元代游牧民族的帽饰,如《留青日札》记载其形似古代兜鍪(战士头盔),檐部有圆形或前圆后方等变体。

  4. 文学与文献记载
    除《儒林外史》外,《金瓶梅词话》《投梭记》等明清文学作品也多次提及,常作为平民角色的服饰特征出现。

需注意:部分现代解释误将“瓦楞”关联到瓦楞纸板,实为望文生义。该词在古籍中仅指帽顶褶皱或屋顶瓦陇,与纸质材料无关。

别人正在浏览...

班秩便势缤翻泊礼长方形成都卖卜诚忠淡菜耳朵风儿童心理学分另浮学附炎衮龙袍鼓扇訇豗回遑夹当,夹当儿讲鼓醮仪家生孩儿精虫惊羣动衆经武己私黎司直礼序隆夸屡迁默静磨礲浸灌墨辟墓葬纳甲弄性剖决如流欠乏清翠轻冶琼华宴旗语荣猨入超失声事在萧墙受敌刷鍊顺推竦讋俗状鎕锑通信社豚臑娲皇丸散膏丹未有我每下调小爷叔蠵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