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過龍門》等。創自 唐 劉禹錫 、 白居易 。原為小曲,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亦即七言絕句。 南唐 李煜 始作《浪淘沙令》,雙調五十四字,平韻。 宋 人有于前段或後段起句減一字者,也有變音節而用仄韻者。另有《浪淘沙慢》,一百三十三字,入聲韻。
(2).曲牌名。南曲越調和北曲雙調都有同名曲牌,字句格律均與詞牌五十四字體的半阙相同,但曲調各異,用途亦不相同。南曲羽調也有《浪淘沙》,字句格律與詞牌不同。
“浪淘沙”的含義可從詞牌名、成語、詩詞三個層面解析,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詞牌名與文學形式
二、成語寓意
本義為“大浪沖刷河沙”,引申為:
三、劉禹錫詩作解析
其代表作《浪淘沙·九曲黃河萬裡沙》借自然景象抒懷: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 意象:以黃河裹沙奔騰象征人生坎坷,後兩句用浪漫想象表達逆流而上的豪情。
- 哲理:暗含“磨難中孕育新生”的積極人生觀。
補充:不同語境中,“浪淘沙”可指代詞牌、詩詞内容或篩選過程,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例如宋代吳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鴉》則借景抒鄉愁。
如需了解具體詩詞賞析或詞牌格律,可參考古籍《全唐詩》或《欽定詞譜》。
《浪淘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海浪沖刷沙灘。比喻歲月流轉,把繁雜瑣碎的事物過濾掉,留下真實、有價值的東西。
《浪淘沙》拆分的部首分别是水部和土部。
它的總筆畫數為22。
《浪淘沙》最早出現在《漢書·匡衡傳》中。原文引用了匡衡的詩句:“浪淘沙,金石堆成。”這句詩意味着時間的推移能夠剔除掉那些瑣碎的東西,隻保留下堅貞不屈的品質。
《浪淘沙》的繁體字為「浪濤沙」。
在古時候,「浪淘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些不同。例如,「浪」字由于古代字形的變遷,可能會寫成「浪旁」加「艮」,即「浌」;「淘」字則可能會寫成「氵導首」。而「沙」字通常保持不變。
1. 堅強的人經曆了歲月的洗禮,猶如《浪淘沙》,越發閃耀着光芒。
2. 時間是一把無情的篩子,能夠将生活中的瑣碎沉積物盡情過濾,隻留下《浪淘沙》。
浪花、浪濤、沙灘、沙漠、沙塵暴
歲月、過濾、篩選、淘汰
留存、保留、保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