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材的意思、木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材的解釋

[lumber;timber;wood] 樹木采伐後經過初步加工的樹幹或大枝

詳細解釋

樹木砍伐後,經初步加工,可供建築及制造器物用的材料。《周禮·地官·委人》:“喪紀共其薪蒸木材,軍旅共其委積薪芻。” 郭沫若 《少年時代》第一篇三:“其次再一層一層的用大石、細石、木材、瓦粉等把那坑陷充實起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材是由樹木采伐後經初步加工形成的天然有機材料,主要用于建築、家具制造和工藝制作。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木材指"樹木的莖幹經采伐、去皮後形成的可供使用的物質"(商務印書館,2016)。其特性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解析:

一、分類體系 按樹種可分為針葉材與闊葉材兩大類别,《辭海》(第七版)記載針葉材以松、杉為代表,闊葉材包括榆、桦等(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中國林業百科全書》按加工形态将其劃分為原木、闆材和方材三大類(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

二、物理特性 國家标準GB/T 17661-2023《木材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方法》規定,木材具有各向異性特征,其順紋抗壓強度是橫紋的3-5倍。含水率指标需控制在8%-12%區間以保持穩定性(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2023)。

三、應用範疇 《木材工業手冊》記載其核心用途包括建築承重結構、裝飾工程及造紙原料,其中建築領域用量占全球總消耗量的45%(化學工業出版社,2021)。故宮博物院修繕報告顯示,太和殿主體結構使用東北紅松逾5000立方米(故宮出版社,2018)。

四、文化語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材"字在甲骨文中已具木料之義,引申為才能資質(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中華傳統文化辭典》記載《考工記》"審曲面勢,以饬五材"的記載,佐證其在中國工藝史上的基礎地位(中華書局,2017)。

五、生态屬性 《森林資源學》強調木材屬可再生資源,每立方米木材可固碳1.8噸(中國林業出版社,2020)。國際竹藤組織研究報告顯示,合理采伐周期應控制在25年以上以維持生态平衡(INBAR,2022)。

網絡擴展解釋

木材是樹木采伐後經過初步加工的樹幹或大枝,屬于植物的次生木質部組織,廣泛用于建築、家具制造等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基本構成

木材指喬木或灌木通過形成層向内分生形成的次生木質部,包含木質部和薄壁射線。其形成過程始于樹木的初生生長結束後,維管形成層向外生成韌皮部,向内生成木材。

2.結構特征

3.分類與用途

4.文化與社會意義

木材在漢語中與“質樸”“自然”關聯,古代列為“八音之一”,象征實用與藝術結合。成語“緣木求魚”等也體現其文化内涵。

如需更專業的術語解釋或具體應用場景,可參考林業或材料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鏖剪暴猛不齊塵濁尺波牀頭人串講大澤大宗師繁猥豐羽傅緻根塵宮樓冠笄谷蠡王裹糇過街天橋寒光寒嗽鶴林玉露後湖喚門還原染料挢挢激動機遘稽胡兢慙驚亂鲸呿鈞牌抗兵宼孽鸾林鹵潟賣命難事鲵鲐暖玉鞍判花劁刈窮年盡氣去歸柔謙柔枝嫩條若即若離三更扇席盛飾食耗説理文兕虎棠苎襕衫體物緣情萬丈高樓從地起溫那沙限期獻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