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nspire;be of complicity;aid and abet]∶共謀,一同謀劃
不敢與他同謀
(2) [accomplice;confederate]∶參與謀劃的人
同謀多人。——清· 方苞《獄中雜記》
不做你的同謀
(1).共謀,一同謀劃。《左傳·襄公二十年》:“ 陳慶虎 、 慶寅 畏 公子黃 之偪,愬諸 楚 曰:‘與 蔡司馬 同謀。’”《後漢書·荀彧傳》:“﹝ 夏侯惇 ﹞曰:‘何知 貢 不與 呂布 同謀,而輕欲見之。’” 陳少白 《興中會革命史要》十一:“當時 楊衢雲 仍在 橫濱 教書度日,此次的事,本來不敢與他同謀。”
(2).指參與謀劃的人。《宋書·武帝紀上》:“ 毅 兄 邁 先在京師,事未發數日, 高祖 遣同謀 周安穆 報之,使為内應。”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張炳垣傳》:“拘君至,詰同謀,鞭撻炮烙,備極慘酷。”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你不要管,我不做你的同謀。”
(3).同時營求。 唐 韓愈 《驽骥》詩:“喟餘獨興歎,才命不同謀。”
“同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詞性
核心概念
強調“共同性”和“秘密性”,多用于負面語境,如犯罪、欺詐等場景。
動詞用法
名詞用法
常見領域
近義詞與反義詞
“同謀”一詞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褒貶,通常隱含負面含義,但少數情況下可表示中性合作。其雙重詞性使其在描述行為(動詞)和參與者(名詞)時均適用。
《同謀》是指一群人在秘密或者共謀的情況下,合謀從事某種不法活動,通常指的是進行犯罪活動或者陰謀詭計。
《同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言”,其中“口”是上部,而“言”是下部。根據字形結構分析,它總計有12個筆畫。
《同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左傳·闵公元年》等文獻中。它是由“同”和“謀”兩個字組合而成,表示一群人共同策劃、計劃或者進行某種行動。
《同謀》的繁體寫法為「同謀」。
在古代漢字中,《同謀》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體字形為「佟謀」或「同藐」。這些古體字形在結構和意思上與現代字形相似,隻是在字形筆畫和部首上有所區别。
1. 他們兩個同謀了多年,終于被警方抓獲。
2. 這起謀殺案中,有多名同謀參與,他們密謀已久。
3. 他們以同謀的身份合謀犯罪。
同志、同情、謀殺、同事、陰謀。
合謀、勾結、共謀。
反目、反叛、坦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