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辞的意思、外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辞的解释

(1).泛指显豁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 锺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

(2).对外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唐 孔颖达 疏:“是在内从内辞,在外从外辞。”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外辞”是古代汉语中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1. 基本含义

    • 显豁之辞:指表述直白、明确的外在言辞,与含蓄隐晦的“内辞”相对。如《穀梁传·隐公三年》中通过“外壤”与“内壤”的对比,说明“外辞”在表达上更为直接。
    • 对外的言词:特指在正式场合或外交文书中的公开表述。例如《礼记·曲礼下》提到“外事曰嗣王某”,唐代孔颖达疏解为“在外从外辞”,即处理外部事务时需采用特定措辞。
  2. 出处与例证

    • 源自《穀梁传》对日食记载的分析:“有内辞也,或外辞也”,钟文烝补注指出“外辞”的表述更显著(“其辞较著”),而“内辞”则更隐微(“其辞最微”)。
    • 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区分内外辞的使用场景,如祭祀等“内事”与外交等“外事”的用词差异。
  3. 内外辞对比

    • 内辞:含蓄、隐晦,多用于内部事务或需委婉表达的场合。
    • 外辞:直白、明确,强调对外公开性和正式性,如外交文书、公告等。
  4. 使用场景

    • 古代文献中常见于礼仪、外交、天文解释等语境,如《穀梁传》用其解释自然现象,《礼记》规范礼仪用语。
  5. 总结 “外辞”兼具“显豁表达”与“对外言辞”双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其概念反映了古代汉语对语言场合与表达方式的精细区分。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十三经注疏》中《穀梁传》《礼记》相关篇章。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外辞》的意思

《外辞》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对外语言或外文文本表达的一种辞章方式。它是指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使用外语或外文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等内容。

《外辞》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外辞》由两个部首组成:外(wài)和辞(cí)。

外(wài)是一个汉字部首,包含五个笔画。

辞(cí)是一个汉字部首,包含八个笔画。

《外辞》的来源

《外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并在汉字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它是由中国人根据外国语言的语音和语法规律,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外辞》的繁体

《外辞》的繁体字为「外辭」。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虽然《外辞》作为一个辞章方式,没有固定的字形,但在古代的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外辞》的例句

1. 他通过《外辞》的方式,与西方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 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外辞》,以提升我们的外语交流能力。

《外辞》的组词

组词:外辞书、外辞讲座、外辞研究、外辞表达。

《外辞》的近义词

近义词:翻译、翻译表达。

《外辞》的反义词

反义词:本辞。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