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才智低劣。 晉 葛洪 《抱樸子·勗學》:“因風而附鳳翼者,以駑庸之質,猶迴遑乎霞霄之表。” 清 端方 《考查政治調員差委折》:“第臣等自顧駑庸,愧無識略,渥膺寵命,隕越深虞。”
(2).指才能低劣者。 晉 葛洪 《抱樸子·審喻》:“引用駑庸,以為黨援。”
“驽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ú yōng,主要用于形容才智或能力低劣,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形容詞義
指才智平庸、能力低下,含貶義。例如:
名詞義
代指才能低劣的人。如《抱樸子》提到“引用駑庸,以為黨援”,指任用庸才結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抱樸子》等文獻。
《驽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愚笨無能以至于無法做成什麼事情。
《驽庸》的部首是馬,總部是康,構造是會意字。它的拆分組成部分是:馬(部首)、工(左邊組件)和攵(右邊組件)。筆畫總數是14畫。
《驽庸》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字形演變至今仍然基本保持不變。在繁體中,字的結構和構造與簡體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不過,《驽庸》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隻是筆劃的書寫方法有細微區别。
1. 他驽庸不堪,連基本的數學題都無法解答。
2. 驽庸之人無法勝任重要職務。
1. 驽馬(形容馬力弱的馬)
2. 驽箭(形容箭矢力量微弱)
3. 庸人(指無能、無用的人)
1. 愚鈍
2. 笨拙
3. 無能
1. 聰明
2. 機智
3. 能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