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兵的意思、外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兵的解释

官名。 三国 魏 置。又分左外兵,右外兵。左外兵掌 河 南及 潼关 以东诸州;右外兵掌 河 北及 潼关 以西诸州。《宋书·百官志上》:“ 魏 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二曹,昔有骑兵、别兵、都兵,故谓之五兵。”参阅《通典·职官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兵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军事术语,其含义需结合古代军事制度与文献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外部军队或境外军事力量

指来自外部政权、地区或不属于本军事体系的武装力量。此义强调军事力量的归属与来源对立性。

例证:

《资治通鉴·晋纪》:“城中粮尽,外兵未至。”

此处“外兵”指城外援军,与守城部队形成内外对应关系。来源:《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地方武装或非中央直属军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指地方州郡军队,与中央直辖的“中军”“台军”相对。此义反映古代军事管理体系的分层结构。

例证:

《宋书·武帝纪》:“遣冠军将军刘敬宣领……外兵征蜀。”

“外兵”在此指由地方征调的军事力量。来源:《宋书》中华书局校勘本。

三、北魏特定军事官职

北魏官制中“外兵”为尚书省下属机构名称,与“中兵”并置,分掌地方与中央兵务,属制度性专称。

例证:

《魏书·官氏志》:“尚书分署……外兵掌畿外之兵。”

该官职负责京畿以外地区的军务管理。来源:《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参见: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文献标准版本信息,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外兵”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官职名称(主流解释)

  1. 起源与设置
    三国时期魏国始设该官职,隶属于五兵尚书(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负责军事事务管理。

  2. 职能划分

    • 左外兵:掌管河南及潼关以东诸州的军事事务。
    • 右外兵:负责河北及潼关以西诸州的军事管理。
      (注:北齐时期进一步细化职能,涉及丁籍登记与兵员征召)
  3. 历史沿革
    该官职在晋、宋、齐、梁、北魏等朝代均有沿袭,至北齐时仍保留左右分置的结构。

二、引申含义(较少见)

个别资料提到“外兵”可指代“外来军队”(如),但此用法在权威历史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需谨慎考据。

建议:若涉及历史研究,建议优先参考《宋书·百官志》《通典·职官五》等典籍,或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

别人正在浏览...

背道便养獑猢超导体弛絶愁长殢酒登馂玷邮渡海坊中语蜚挽黼幌福星港口高垒深壁梗棘弓矢弘朗皇天不负苦心人皎蟾燋铜浇湻祭炼锦阵花营寄庑肌雪糠秕刻画口勑苦口师礧磈厉饬绫罗龙虎文马提灯命钉谬冀难产篇次千秋求救遒佚任课柔质山谷体掺袂慎火四库书送恤酸齑谈论风生淘汰踏碛头状花序土地爷跎背王后卢前五端祥泰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