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三国 魏 置。又分左外兵,右外兵。左外兵掌 河 南及 潼关 以东诸州;右外兵掌 河 北及 潼关 以西诸州。《宋书·百官志上》:“ 魏 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二曹,昔有骑兵、别兵、都兵,故谓之五兵。”参阅《通典·职官五》。
“外兵”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起源与设置
三国时期魏国始设该官职,隶属于五兵尚书(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负责军事事务管理。
职能划分
历史沿革
该官职在晋、宋、齐、梁、北魏等朝代均有沿袭,至北齐时仍保留左右分置的结构。
个别资料提到“外兵”可指代“外来军队”(如),但此用法在权威历史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需谨慎考据。
建议:若涉及历史研究,建议优先参考《宋书·百官志》《通典·职官五》等典籍,或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
外兵,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词汇,包含了“外”和“兵”两个字。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拆分部首:外(部首为夕)兵(部首为八)
外的笔画数:4画
兵的笔画数:7画
外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中将外解释为“两相分离”之意,可以理解为在某个体系或领域之外。而兵则表示战争、军队、武器等意思。因此外兵可以理解为在军事领域之外的事物。
在繁体中,外兵的写法并未有太大差别,依然是“外兵”这个组合。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一定的差异。不过外兵这个词的字形在古代与现代并没有太大区别。
1.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还揭示了外兵之外的生活。
2. 国家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外兵之间的对抗,还包括多方面的发展。
外兵的常见组词有:外兵之事、外兵之地等。
外兵的近义词包括:非军事、非战争、非武器等。
外兵的反义词有:军事、战争、武器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