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umb]∶失去知覺
感官全都麻木了
(2) [apathetic;benumbed;insenate;be dead to all feeling]
(3) 麻木的感覺。又稱麻痹
感覺麻木
(4) 比喻思想不敏銳,反應遲鈍
使一個民族衰弱、壓抑、麻木
(1).同“ 麻痹 ”。《朱子語類》卷二五:“心既不仁……如人身體麻木,都不醒了。”《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放綁要緊,手腳都麻木了。” 鄭觀應 《盛世危言·醫道》:“衰邁之人腦氣不足,遂有麻木、昏瞶之病。”
(2).謂感覺遲鈍。《水浒傳》第一一八回:“ 雷炯 、 計稷 驚得麻木了,動彈不得。”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先生’,鄉下人麻木而平靜的回答道:‘您是學者,總該知道現在已是午後,别人也要肚子餓的。’”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二十:“想不到的悲哀的襲擊使她麻木了。”
根據搜索結果的綜合分析,“麻木”一詞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
基本詞義
醫學解釋
語義關聯
使用場景
注意:若長期出現不明原因麻木,建議及時就醫排查神經系統疾病。
《麻木》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來形容人的思維、感情或身體感知器官的失去敏感或對外界刺激不再産生反應。當一個人感到麻木時,他失去了對外界事物的真實感知,對于親人的關懷、朋友的友情或者環境的變化都無法産生認知或相應的情感。
《麻木》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麻”和“木”。其中,“麻”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與麻相似的植物,它包含11個筆畫;而“木”是上下結構的部首,表示與木材或木制品有關的事物,它包含4個筆畫。
《麻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小雅·小旻》中:“心之憂矣,于毒害矣。”其中“害”字即可理解為“麻木”。在繁體字中,麻木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麻木》這個詞的古代寫法仍然可辨識。古人将“麻”字寫作“麻冖”,表示麻的頂部覆蓋着遮蔽物,以及“木”字寫作“木乞”,表示樹木的形态。
1. 他看起來面無表情,完全麻木不仁。
2. 這個社會的冷漠讓人感到無比的麻木和絕望。
3. 她聽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卻感覺一點也不麻木。
1. 麻木不仁
2. 麻木不化
3. 麻木不啟
1. 遲鈍
2. 冷漠
3. 充耳不聞
1. 敏感
2. 溫暖
3. 熱情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