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晦昧的意思、晦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晦昧的解釋

(1).昏暗,陰暗。 南朝 梁 吳均 《送柳吳興竹亭集》詩:“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 唐 韓愈 《谒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宋 梅堯臣 《日蝕》詩:“不覺有物來晦昧,團團一片如頑銅。”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七洲洋中怪異》:“一夜陰雲晦昧,星月無光。”

(2).猶愚昧。《尹文子》佚文:“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悖。”《北齊書·文襄帝紀》:“彼當嗤僕之過迷,此亦笑君晦昧。”

(3).隱晦不明;模糊不清。 宋 張炎 《詞源·清空》:“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澀晦昧。”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六》:“歲久,壁上黴迹隱隱成峰巒起伏之形……廟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畫工以墨鈎勒,遂似削圓方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晦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1. 自然環境的昏暗
    指天色陰沉或光線不足的狀态。例如:

    • 南朝梁·吳均《送柳吳興竹亭集》中“晦昧崦嵫色”,描述日落時的昏暗天色;
    • 韓愈《谒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中“陰氣晦昧無清風”,描繪秋雨時節的陰沉景象。
  2. 人的愚昧無知
    用于形容心智不明、缺乏智慧的狀态。如《北齊書》提到“笑君晦昧”,暗指對方愚鈍;《尹文子》佚文也以“專用晦昧則事必悖”說明過度愚昧會導緻失敗。

  3. 表達的隱晦模糊
    指語言或事物含義不清晰。例如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記載畫工因圖像模糊而“病其晦昧”;宋代張炎《詞源》強調作詞應避免“凝澀晦昧”,提倡語言清通。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分别指向自然現象、人的狀态或表達方式,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晦昧

晦昧(huì mèi)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模糊不清,難以理解或明确的狀态。可以用來描述情況、語言、行為等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晦是由日并隹組成,共9畫;昧是日并昔組成,共8畫。

來源:晦昧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孟子·盡心下》:“昔者,楚人厭晦而仕,入于岩穴。”意思是楚國的人不喜歡困頓而選擇出山進入岩穴。

繁體:晦昧的繁體字是「暉昧」。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寫法多數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這篇文章的意思太晦昧了,我完全弄不明白。

2. 她的言行晦昧不明,讓人很難捉摸。

組詞:晦澀、晦暗、晦氣、晦暧等。

近義詞:暗淡、模糊、不明确。

反義詞:明朗、清晰、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